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点,让封建时代的官员们,不得不占着位置‘眷恋不去’。
申屠嘉舍得下权柄?
这只会被理解为‘皇帝在给老臣留体面’,却根本无法让人相信。
舆论。
更或者,直接就是连本职都没做好,被陛下给罢免了,又怕说出去丢人,才美其名曰:激流勇退,告老还乡?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类似这样的负面评价,是无法被证伪的。
早先,坊间确实有过申屠嘉私下上奏,请乞骸骨的舆论。
但当下,看天子启这非但没有丝毫怒意,反而还满带着感怀、唏嘘,更甚是不舍的架势……
“到今日,丞相又在这朝议之上,当着百官功侯的面,再度上奏乞骸骨。”
至于北平侯张苍,那就更不用多提——因为黄龙改元一事,而和先帝起了龃龉,从而被先帝强硬罢相;
在申屠嘉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公开正式场合,向天子启请奏告老时,温室殿内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带着这样的想法。
但汉家,乃至整個封建时代的官员都更愿意终老任上,而非临老退休,却也并不完全是由于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别是你这个丞相不称职,有你没你,对宗庙、社稷都没区别吧?
“想来,是丞相心意已决,朕即便想留,也无法让丞相回转心意了?”
“众卿,或多或少都听说了。”
“要知道当年,北平侯被罢相,可是惹得天下人无不嗤笑,北平侯羞愤之下,至今都没来过长安呐?”
“——何止北平侯?”
“——就连北平侯的族亲,都再没人来过长安!”
“——没发现这些年,朝堂内外,都没剩几个姓张的官员了吗?”
殿内,百官公卿暗下交头接耳起来,无不为申屠嘉‘居然真的要辞官’而感到震惊。
更让人震惊的,是天子启那非但不恼,反而还满带着不舍的反应。
——看这架势,申屠嘉,是真的要辞官了?
陛下不舍归不舍,但看这反应,也似是不打算硬留……
一时间,朝臣班列——尤其是西席的功侯班列之内,顿时便多出好几道蠢蠢欲动的身影!
至于东席,御史大夫陶青更是陡然鼻息粗重,脊背却也不由挺得更直了些——好似丞相之位,已经是陶青的囊中之物。
对于申屠嘉甘愿告老,大多数人都感到惊诧。
但对于那些有资格角逐丞相之位的功侯而言,惊诧归惊诧,唏嘘归唏嘘;
可最要紧的,还是赶紧盯住这好不容易空出来,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多久的丞相之位!
天见可怜~
如今汉家,别说是丞相之位了,就连那些稍微有点实权的九卿职务,其轮转周期,都基本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除非特殊情况,要想做丞相,除了要有彻侯——至少也得是关内侯的爵位之外,还得先在‘亚相’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坐到上一任丞相老故,或是被罢免;
而要想成为‘亚相’御史大夫,又得在九卿之首的内史之位上,先证明一下自己。
这个逻辑很简单:内史的职权范围,覆盖关中的军、政、农、商,乃至于治安等种种方面;
毫不夸张的说:内史,几乎就是权力限于关中范围内的小一号丞相。
而‘亚相’御史大夫,又是天然的丞相候选人;
当丞相或因老故、或因被罢免而出现空缺时,除非有人半路杀出,否则,御史大夫几乎就是丞相的第一顺位继任者。
所以,要想坐上御史大夫的位置,成为丞相之位的第一顺位继任者,就得先在内史任上证明一下自己——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
做得好‘关中的丞相’,才有成为整个汉家的丞相的能力。
除此之外——除了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之外,内史要想升任御史大夫,也同样要等职务出缺;
而要想成为内史,除了同样要等内史职务出缺外,还要先成为九卿。
做了九卿,并且做出了成绩,甚至还要展露出相宰的潜能,才有资格小升半级,成为九卿之首的内史……
这么一连串前置条件算下来,先做九卿,再做内史,然后升御史大夫,最后再等丞相老死——于此同时,还要祈祷不会有人意外杀出……
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套职务轮转流程,完全是以‘丞相老死/被罢免’为启动信号的。
——现有的丞相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