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喜后忧,而辜鸿铭则是先忧后喜,显然,两人所喜所忧,并不在一个层面。
辜鸿铭直到看到了信的后半部,脸上神色才渐渐好转过来,而且后面的内容不仅仅只是让他欢喜、激动,辜鸿铭兴奋之情已经溢于言表,脸上神情更是变得极为复杂丰富。
辜鸿铭很清楚,张之洞在戊戌年朝议迁都时,就是坚决的京师搬离直隶派,他认为京师在直隶,会经常受到洋人的威胁,尤其是日本和沙俄两国。
而京师离开直隶搬至内陆腹地,就可不再受洋人兵锋胁迫,让朝廷可以更加从容应对,是万年大计。
当时,张之洞属意建都的地方,是洛阳和太原。
张之洞认为,山西表里山河,不仅有直隶做缓冲和屏障,而且太原有太行之险为屏,足可保证京师安全无虞。
只是,如今看来,直隶不足以阻隔洋人的洋枪洋炮,那里现如今就已经被列强占据大半,如果朝廷居于太原,距离洋人依然过近。
而基于同样的原因,仅仅有黄河之险的洛阳,现在显然也是不适宜建都之地,所以张之洞建议朝廷应迁都至荆门。
而张之洞迁都至荆门的心思,自然也瞒不过辜鸿铭这个首席幕僚。
不只是荆门居于内陆腹地,同北方和南方沿海富庶之地都交通便利,更因为荆门属于湖北,这是他张之洞湖广总督的治下。
如果京师迁至荆门,湖广就成了京畿要地,他张之洞也就是天下第一总督了,他也终于可以稳压李鸿章一头了。
只是,对于张之洞要把京师搬至荆门的建议,辜鸿铭极不赞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节,他更是坚决反对。
之所以此前在张之洞提出此意,并上书慈禧时,辜鸿铭没有极力表示反对,是因为他不认为慈禧会同意朝廷搬到湖广来。
在辜鸿铭看来,毕竟迁都的事情已经反复折腾几次了,可最终都没有成真。
不仅是京师权贵极力反对迁都百般阻挠,而且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迁都就是一个无底洞,新城修建、无数宫室殿廊都要修建,皇家园林也更是是个花钱的大去处。
这要放在六十年前,或许还可以,只是这数十年来,不只是应对洋人入侵,更有洪杨发匪之乱,以及捻匪作乱,朝廷财力早已经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朝廷被折腾的早已千疮百孔了。
现如今,甲午年的赔款还没有给完,朝廷哪里还拿得出那么多银子来?
因此种种,辜鸿铭认为,张之洞迁都的建议,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故此,他也就未对张之洞建议朝廷迁都至荆门表示异议。辜鸿铭很清楚,张之洞极为爱面子,他也不愿触张之洞的眉头,更不想做给张之洞火热的心思泼冷水的恶人。
只是他哪里想到,现在竟然忽然就要迁都了,而且还就是荆门。
难道这个一向精明,只是偶尔会做些匪夷所思事情的太后,这一次被洋人彻底吓糊涂了,竟然忽然就应允了张之洞的建议?
辜鸿铭知道,此时他如果再不表明态度,那朝廷迁都的事情,就极有可能会成真,而如果真要迁都至荆门,那就一切都化为乌有了。
“香帅,朝廷万万不可迁都至荆门!”辜鸿铭急不可耐地说道。
“为何?”
张之洞似乎还有些心不在焉,因为他不知何时又走到那幅他书写的楹联前,驻足观看起来。
“香帅,如果朝廷迁都至荆门,那东南要联合”
张之洞不肯接受英国人的建议,搞湖广自立,可是还有东南互保数省联合立国之议啊!
如果是那样,即便李鸿章是首任总统,以张之洞的威望和能力,接任下一届总统的位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这个首席幕僚那就更不会差了。
只不过,辜鸿铭话到嘴边,又忍住没有敢说出口。
张之洞做出决断的事情,是不允许别人妄言掣肘的。
辜鸿铭强忍住心中的真意改口道,“东南互保协议,香帅可是签署了的,如果香帅答应朝廷在荆门建立新都,岂不是同协议有背?”
“一旦开始建都荆门,就表明香帅依旧认可朝廷,恐怕这东南互保立刻就会散掉啊!”
张之洞头也不抬地随口说道,“自从李少荃给滕兴甫输送军官,又提议让他的前首席幕僚和老友周玉山,前往滕兴甫军中帮衬效力,所谓的什么东南互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你不要忘了,就是咱们,现在也在经钱易之牵线,通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