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黎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太精彩,还真就不知道上面有什么热烈讨论的事儿。+1¢5/9.t_x?t\.*c-o·m*
她停下喝汤的手,看向刘少英,有些好奇的询问。
“什么事?”
刘少英:“咱们华夏好像又要恢复高考了,现在组织上层对这个问题讨论不止。”
夏黎有些诧异。
她只记得历史上这次高考挺仓促的,从上面下达文件到考试好像一共才一个多月的时间。
但即便这次高考比较仓促,可考生依旧是个庞大的数字,十年积攒总共有570多万人。
具体高考的时间她记不清了,可这些年却依旧督促着大宝学习。
要不是刘少英突然提起这件事,她大概都忘了第1次恢复高考就在今年年末。
“高考是一件好事,可以给国家各领域输送更多人才,这还有什么纠结的?”
夏黎有些不解的询问。
难不成还有人捣乱?
毕竟切断一个国家的人才输送要比切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讲可恨多了。
刘少英摇了摇头。
作为一个学者,她对高考这件事十分关注,知道的显然也比别人多。
“组织上现在主要在三个方面上纠结。
首先是否废止群众推荐制度,现在“两个凡是”思想还有较大影响,所以在要不要废止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问题上,讨论人员分歧很大。*0.0~暁?税+徃` ~蕞¨辛·彰`截′埂·芯.筷¨
部分人受“两个凡是”束缚,对恢复高考持谨慎态度,认为恢复高考可能否定“那10年”中的一些做法,与现在的大环境不符。
其次是如何看待“两个估计”。
“两个估计”认为“那十年”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许多人对“两个估计”仍心有余悸,这也影响了他们对恢复高考的态度,使他们在相关问题上争论不休,会期一拖再拖。
最后就是招生对象的范围。
有人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但10年积压的数千万社会知识青年怎么办成为问题。
有人担心招生办法若不考虑周全,可能对现下工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引起波动。
虽然我也觉得恢复高考是大势所趋,国家肯定需要人才发展。
但在高考是个什么形式上肯定还有所争议,这个高考什么时候能恢复就变得不确定了。”
知识分子们都是期盼高考的,通过高考才可以让孩子们上大学,学习专业的知识来回馈社会。
对于他们这种顶级科研人员而言,学生和助手是高中毕业还是专项的大学生毕业,那差别可太大了。
但因为意见不统一,高考迟迟不来,刘少英对此还是挺忧心的。\2′8/墈¨书/网* ,追+嶵′薪+彰^截`
夏黎看出了他的担忧,安抚道:“高考肯定会恢复,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估计也拖不了多长时间。
不然就之前那几年的折腾,华夏这边的知识分子以及科研人员少了那么多,不填补上来一些新鲜血液还能怎么办?
总不能一直等着外国人输送吧?
外国人那么贵,咱们又请不起。”
刘少英:……你是会说话扎心的。
刘少英叹了一口气,“算了,不提这个令人糟心的事儿,恢复高考肯定是大势所趋。
我想问的不是这一点,而是你是否要去参加高考物理方面的命题组?或者是物理以及计算机领域相关书籍的编纂?
如果你愿意的话,想必组织上会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
无论是第1次恢复高考的高考命题组人员,还是恢复高考后第1本专业收集的编纂人员,任何一个都是无比光荣的。
这两者肯定都得从他们这些科研人员中间挑,先不提命题组,她觉得夏黎作为书籍的编纂人员就很合适,尤其是在计算机方面不可或缺。
就算是初级书籍比较浅显,等研究生恢复以后,夏黎大可以编撰研究生学习的书籍。
问题是不光她这么想,连夏所长都私底下把她叫过去,让她先悄悄的探一下夏黎的口风。
她觉得以夏黎那不爱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