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绳子,更重要的是,在大明领土扩大的如今,有的是宗藩的舞台。
“有了襄王,相信沈阳城的建设会更加顺利。”
朱祁钰一手撑着下巴,看向于谦,道:“辽地开发需要加紧,今年朕会让通政司刊发鼓励前往关东之移民,希望文章便由诸卿编写,特别是对闽地宣传,希望诸卿的文章通俗易懂,可不要写什么之乎者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字。”
闻言,众尚书感觉脸颊有些发烫。
没办法,他们都是读书人,本来就带着书卷气,但他们并不死板,也知道圣人的意思。
通政司的报纸,现在京城各部门都有订阅,甚至是周边县镇也会有人坚持每天进京订购,就是想得到最新的第一手消息。
从报纸上,尚书们也学到了什么样的文字能让百姓读懂,也难怪以前的邸报,百姓听都不想听,毕竟不止看不懂,还听不懂。
眼前有着大明最优秀的写手,朱祁钰自然不会放过,现在辽地的部分基础已经完善,可以开始鼓励沿海地区的百姓迁移,和之前的裁军政策保持一致。
“当然,朕也会给稿费,虽然不多,可诸卿也要体验一番当今文人的生存之道。”
想到这里,朱祁钰笑了下,京城不少文人对于投稿的激情,那是十分热烈。
特别是在有学校之后,本来他们能垄断的代笔写信行业,被炭笔和学生所替代,街坊邻里多会找孩子代笔,从而省下那按字收费的钱。
而这样的情况下,报纸招稿就成了文人的香饽饽。
不需要每天都写,就算一个月只被选中三四篇稿,就能收入数两银子,满足了他们生活所需。
只不过,朱祁钰所主持的报纸,可不是让文人写那什么批判的文章,大明并不弱于任何一个邦国,和后世不一样,大明就是最为耀眼的灯塔。
所投稿的文章,会由通政司的人去了解文章内容,核实后才会发布,文人那种喜欢无病呻吟的,除非文笔极好,否则大多数也会被刷下来。
久而久之,部分文人也摸清了脉络,成为了通政司的长期撰稿人。
听到圣人要给稿费,尚书们也是觉得有些新奇,便道:“臣等谢陛下赏赐。”
“没什么,有劳便有得,多劳多得而已。”
朱祁钰摆了摆手,一种知识垄断被打破,自然而然也会让知识变得廉价,以前小学文凭就能当大师,现在的话,已经在往初中文凭走了。
这个小插曲让文华殿的气氛也松弛了不少,而之后便是由尚书们开始提出早就准备好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