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大部分城市里出现的那种快递员开的车子,还有就是类似皮卡的货车,接着就是面包车等等。
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车型。再来就是金融方面了,一个项目不能只投钱不盈利,金融产品的增加在国内的各种项目里是很常见的。说到金融产品,这其中有一些陈熙并不是很赞同。但公司并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的,项目这么大,股东自然也不少,某些东西的点头同意也是一种妥协。就这样,与其他平台一样,放贷业务自然而然也被加了进去。这个项目无论拿出哪一个,其投资资金都是非常大的,更别说加在一起了。第一期的投资资金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三千八百多亿。这钱估计不少人没什么概念,就拿某峡大坝来说,加上通货膨胀来算,此项目的一期投入差不多能造一个大坝了。当然,这是预算,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毕竟,农业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完全可以慢慢投入。如此庞大的资金如何才能凑到呢,这就跟华京电子建厂差不多,需要各方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不过有一个前提,这些资金里不能有外资,也不能有外国人持股的公司参与,毕竟是民生项目,这也就是冯运前世不能接手这个项目的原因之一。好在这属于官方项目,不少东西还算办的比较顺利。其实这投资的资金上一世倒也是解决了,问题就在于利益分配上,也就是内斗出现。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最大想要多分一些,有的觉得自己出的钱多,有的觉得自己出力多,还有人觉得自己的人脉多,等等原因。说到这,可能有人就在想,这尼玛和新能源、物流、金融又有个毛关系。再来聊一聊新能源汽车,陈熙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新能源汽车的人,也是在北方地区第一个大面积铺设充电桩的。什么叫大面积,那自然是以华京为中心向外的整个北部(不包括三省)。这就有人会想了,新能源汽车这东西在早期的时候,尤其是北方并不怎么好使,低温天气连汽车门都可能打不开,还大面积铺设干什么先不管干什么,反正就是铺设了,后期也证明了,全国各地也都陆续铺开了充电桩。这里面的原因之一自然是有补贴,还有的则是布局问题,再者就是其他原因。说到新能源汽车,早期的普通人都觉得造车能赚钱,并且有不少投资人花大把钱往里砸。到了后期,网上的新闻不停的在说造车不赚钱,造车亏本,唯一靠造车盈利的车企几乎没有。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大批的老板跑去造车呢这个原因嘛,在早期的时候,造车是有很大的补贴的,消费者买车也是有补贴的。这也是官方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发放的新政策,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补贴而造车,顺便还可以从投资人那里捞钱。这么做的话,车企暴雷是迟早的。等到后期,虽然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早期的不少造车企业扛不住纷纷倒闭了,接着又陆续出现了一大堆新车企。这时候补贴已经很少了,不少老板还是往圈子里挤,其实并不是为了造车赚钱,而是和陈熙打的一个主意,就是靠着新能源汽车的生态圈来赚钱。再换个说法,其实造车有可能是亏本的,之所以造车,是因为车只是一个道具而已,车企老板和资本要拿道具去别的地方赚钱。能源汽车行业里的水是很深的,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就例如,早期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刚刚问世,当时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公里数,也就是电池问题。一辆新车,出厂的时候续航里程大概是140到160公里左右,这也是对外宣传,其实也只能跑个120左右。从早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到后面的三元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池技术的确有所发展,但是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不少‘新’电池早就出来了。也就是说,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其实并不是只能跑100多公里。之所以像是挤牙膏一样,每年说电池怎么怎么突破了新的技术,里程数增加了,那都是一种运营手段。就像是英伟大的显卡一样,其实已经研究好几代的新产品,我就一点一点拿出来卖。如果直接给你上高质量的产品,那就会跟手机似的,你买了一个性能爆表的,在不考虑电池寿命的情况下,下次就不会再购买新的了。在陈熙眼中,所谓的新能源汽车,说是汽车,倒不如说是一个电子产品要更贴切一些。不过这里面还有几个原因,其一就是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更高效的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