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下午2时左右,尼兹上将向第5舰队下达了出战命令,第50特混编队的第1及第2特混大队,作为第5舰队的先锋,率先起锚启程离开珍珠港基地,浩浩荡荡地向西南方向航行,朝吉尔伯特群岛进发。随后斯普鲁恩斯中将也乘坐他的旗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随第52特混编队即北部登陆编队,向吉尔伯特群岛航行。驶离珍珠港后,依照惯例,在大型战役打响前,各主力战舰上都举行了集体祈祷的仪式,希望上帝能给舰队带来好运。随后便由各级指挥官向下层官兵们召开战前例会,分发作战目标手册。可以这么说,美军对军事行动的保密工作还是做得相当好的,每次大的战役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才知道,战舰的官兵不到出征时都一无所知。再加上美军情报部门的出色工作,日军能搜集到美军军事情报的渠道十分有限。这就使到日本军部长久以来所图谋的以联合舰队主力同美海军主力决战的战略意图难以实施,随着时间的推延,美海军战舰数量越来越多,日海军的优势不复存在。“报告将军,各特混大队已经到达指定作战海域。”18日下午,佩斯特上校把刚收到的各特混大队每小时一次的例行汇报整理后交给蒙特。经过一个星期的隐蔽航行,第50特混编队的四个大队陆续到达吉尔伯特群岛附近海域,第1大队在北面展开,负责拦截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南下的海空支援;第2大队在马金岛附近展开,负责夺取马金岛地区的制空权;第3大队在塔拉瓦岛附近展开,夺
取塔拉瓦岛地区的制空权;第4大队在西面展开,以阻截日军从瑙鲁岛的海空支援。“命令各特混大队原地待命,加派侦察机监视作战海域情况。”
蒙特拿着各特混大队的情况汇报,走到“约克城”
号舰桥指挥室正中的一张2x2的特制大桌子前。桌子上是一个根据作战海域及海岛的最新航拍照片,在出发前一周按照蒙特的命令,编队参谋部花了三天时间日夜赶工制造出来的沙盘模型。由于指挥的特混编队规模庞大,蒙特深感在军事海图上的标图式参谋作业不能满足指挥要求,为了及时全面的体现战时情况,以利于作出适时有效的决策,遂命令制作了这个小型的军事沙盘。(想做大一点都没地方摆啊,别看航空母舰那么大,其实舰桥指挥室并不宽敞,和战列舰的指挥室没得比。)“命令各大队的战舰官兵抓紧时间休息,尽快适应气候的变化和时间的更替。”
战役总攻的时间定在11月20日,提前到达战区海域的第50特混编队并不需要急于战斗。考虑到特混编队的四个大队的战舰大多数都部署在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交汇处附近,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地理位置,人体内的生物钟多少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蒙特遂命令第50特混编队,用半天的时间暂作临时适应性调整,打算到明天日出时才实施战役战前压制性轰炸。此时第50特混编队的四个大队分散开来,呈各据守一方的战略态势。蒙特亲自率领的第1特混大队所在的位置最为关键,位于吉尔伯特群岛西北,马绍尔群岛以南的海域。这是一处扼守着日军联合舰队南下的水道,并拦截日军陆基舰载机的重要海域。把第1特混大队部署在这里,能给攻击吉尔伯特群岛的全体美军,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作用。第1特混大队现时的兵力,除了蒙特的旗舰“约克城”
号外,还又另外一艘埃塞克斯级重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轻型航空母舰“考佩斯号”,“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麻萨诸塞号”战列舰,“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及7艘弗莱彻级驱逐舰。鉴于这时的美航空母舰上已经装配了强大的对空炮火,远征地中海的几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大多已被调往麦克阿瑟所指挥的南太平洋战区,划归哈尔西将军指挥。如果你想问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士兵,最难忍受的是什么,那你将会得到一个你大感意外的答案,不是流血,不是死亡,而是战场上的等待。没错,答案就是等待,等待命令、等待战斗、等待救援、等待死亡、等待胜利。军人最希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等待的时候却往往是自己不能把握的时候。为了避免在等待进攻时刻到来时出现不受控制的意外,各特混大队都加派了舰载侦察机监视作战海域,以保证随时了解情况。幸好从14日起第57特混编队即岸基航空兵部队,对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日军机场进行了连续七天的空袭,虽然由于天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