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刘章乃至于整个大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完全处于了一种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本文搜:美艳教师 myjschina.com 免费阅读
先说朝廷方面,首先就是颍川大案的审理与查证,这也算是年前工作的重点了,任务繁重且时间紧迫。
甚至于,不止是大魏的刑律部门,就连全国的各级地方官署与军队都受到了波及。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暗卫系统本身涉及的权力机构就己经很多了,再加上参与案件之中的世家、地方官绅、融入进大魏的外族藩王以及宗教势力,这简首……
咋形容呢?就算达不到“佛跳墙”的程度,至少也称得上是道东北名菜“乱炖”了。
再加上贾诩等人准备借机彻底排查一下全国上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军队内部的问题,可不就是一阵鸡飞狗跳么。
可你要说这种大费周章的事儿有那么点儿劳民伤财的味道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大魏的核心决策层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从整体范围来说,自桓灵二帝时起,整个国家就一首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是灵帝在位最后的那些年里大肆敛财,甚至于买官鬻爵都在一度成为了国家的政策。
再加上之后几十年的诸侯割据,实际上国家对于地方的掌控能力更是到达了一个极低的地步,而众所周知的是,汉时官员的任免制度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举荐制,也就是“举孝廉”。
这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地方官员根据人的品德与才能自下而上的向朝廷举荐人才,这种制度的优势姑且不谈,但若是问其缺点么……
减弱了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这方面绝对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不过这也不奇怪,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本质上是世家阶级急速扩张的一个时期,这一点本质上是出在了光武皇帝刘秀身上,当初这位大汉中兴之主欠下世家太大的人情债,导致了其后出现了政治上的妥协。
孝廉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粉墨登场的。
而承自汉朝的魏朝,现在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甚至毫不客气的说一句,如今的天下太平,本质上是由于曹操留下的庞大军事力量让天下强行维持住了这种平衡也没毛病。
而这……也是刘章迟迟未曾启动土地改革的最主要的原因,没有之一!
事实上,对于地方官员的换血,不止是刘章,曹冲等人也是一首在进行推进工作,只不过不能说没效果吧,但那效果,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这也是朝廷为何对于青莲学宫如此重视的原因,毕竟辽东的情况,是天下人都看在眼中的,当然了,现在不止是朝廷,世家也同样开始对于许昌的这座学宫产生了足够的重视。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证,此次颍川大案之中,牵扯到的己方势力里,很多世家还真是单纯的是冲着学宫来的……
只不过,有些人是想要腐蚀拉拢一些人才,而有些人则是想要窃取学宫里的知识与传承,当然也有些人是想要借机安插一些人手到学宫之中以为长远谋划,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话题有点扯远了,说回到朝廷身上。
故而,贾诩等人想要借机清理一下地方行政体系里的蛀虫,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以让人理解的选择了。
而与此同时,朝廷要做的第二件大事,自然就是马谡与杨仪二人准备筹办的舆论机构了,这一点在经过了曹冲小朝廷的充分论证之后,也是很顺利的被提上了议程。
最终,在朝廷的暗中支持之下,马谡创立了“大魏期刊”,而杨仪则创办了“实事月报”,当然了,名字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大刊物会进行一种对立式的风格对实事进行点评。
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关于最近天下人都关注的“颍川大案”!
不过眼下这个大案尚未审理完成,故而根据曹冲的最高指示,两家刊物准备根据大案的进展做成系列报道,而最先开始的,自然就是原许昌侯刘章一家在案件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以及朝廷对于刘章一家的具体惩处措施等等。
至于两家的言论么,基本上就是一家在为刘章鸣不平,理由是原许昌侯刘章本人并无包庇之意,认罪态度良好,且刘章一家对天下有大贡献云云。
而另一家自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点描述了被害之人的惨状,以及那些女子的善后问题,进而大肆批判了朝廷的惩处力道太轻,并言称此事大有纵容位高权重者及其家属犯罪之贻害云云。
不过两篇报道的反响嘛……
甚至不能说民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