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经过仔细的审问,确定了真正参与的几个人,其余的知情不报者,李琛也未追究他们,而是下令将其释放,因为他们虽然知情,但是却并未告密,这也是一个好的品德。
如果李琛将其杀掉的话,便会招致不少人的非议,这个世上,最让人痛恨的就是告密者和背叛者,连李琛自己也一样痛恨这种人。
他们只是因为无奈之下,才被卷进来的,所以李琛也没有追究他们,下令把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给放了。
此事的罪魁祸首,乃是董承,董承当初在洛阳跟杨奉一起,和李琛一战之中,被李琛击败,董承被生擒活捉,后来投降了李琛,而董承的妹妹,之前嫁给了皇帝刘协,做了刘协的妃子,李琛看在董妃和刘协的面子上,没有杀他。
但是董承到了许都之后,觉得李琛把持朝政,皇帝没有任何权利,那么他们这些人也不可能拥有权利,特别是他认为当初是他们把刘协护送回的洛阳,要不然的话,现在李琛也不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此董承一直都不服。
于是几个同样痛恨李琛的朝臣私下里凑到一起一商量,便决定谋刺李琛,认为杀了李琛之后,权力便会回归到皇帝手中,到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也必将得到朝廷的重用。
于是他们便精心策划了这一场谋刺,选出了十六名死士,埋伏在道边,意图谋刺李琛。
结果他们的刺杀行动却失败了,李琛毫发无伤,十六名刺客却被当场一网打尽,他们的行刺计划也彻底暴露。
对于董承等一众直接参与谋刺的人,李琛就没跟他们客气,奏请刘协将这些人满门抄斩,刘协无奈之下,只能忍痛下旨,将这些人弃市。
一时间城中大街上,立即就数百颗人头落地,血溅许都的大街。
不过李琛还是看在刘协的面子上,未追究董妃,这件事没有波及到董妃,继续让董妃留在宫中做她的皇妃。
历史上董承也曾经谋刺过曹操,但是结果事败之后,被曹操杀了满门,连董妃也未能幸免,被曹操鸩杀,最关键的是当时董妃还已经怀了身孕,即便刘协多次为董妃求情,曹操也没有放过董妃。
相比曹操,李琛自认为自己这一点不如曹操,起码狠毒这方面,和曹操还是有差距。
不过这件事李琛的做法,却还是获得了不少人的交口称赞,李琛在这件事上,虽然杀了参与者满门,几百颗人头落地,可是却并未扩大打击面,还释放了知情不报者,没有祸及他人,这让不少人逃得一命,故此朝中文武还是比较感激李琛的。
因为他们也很清楚,如果李琛像当年的董卓那样,这次人头落地的恐怕就不止这几百人了,恐怕朝中文武会被血洗一遍,李琛虽然也杀人了,可是却把波及面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这已经让不少人暗生感激了,因为他们之中部分人知道,如果李琛扩大波及面,他们肯定难逃一死,而李琛这次却抬手放过了他们。
不过这一次行刺事件,还是把李琛和刘协之间的关系降至了冰点,自此李琛无事再不轻易进入许都城中,也不再隔三差五前来参见刘协,而刘协小朝廷只能关起门,在许都城内自己玩儿了,反正但凡是对李琛不利的政令,皆不能出许都城。
只有李琛需要的圣旨,才会被准许送出许都城,君臣之间,在没有之前刚来许都时候的那种和谐可言了。
至于天下人不少人对李琛口诛笔伐,李琛干脆来了个视而不见,刘氏皇朝对于这片土地掌控的时间太久,而独尊儒学,也制造出了不少愚忠之辈,在这些人眼里,认定这天下就该是刘家的天下,至于刘家之人把这个天下治理成了什么德性,祸害了多少黎民百姓,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李琛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一群愚忠之人,所以对于他们的谩骂和口诛笔伐,李琛干脆充耳不闻。
但是李琛却始终坚持,善待自己治下之民,因为普通老百姓,才是这个国家的基石,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窃国之贼,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便会对谁忠诚。
所以虽然暗地里有不少愚忠之徒四处鼓噪,骂李琛为奸佞之徒的时候,鼓动李琛辖地之中的百姓揭竿而起,但是结果却很不好,一批居心叵测之辈以及一批愚忠之徒,造反没造成,却被百姓给揪了出来。
任何时候,权力的交替都不是温柔的,可以说是一场充满血腥的变革,李琛也同样,故此在行刺事件发生之后的短短数月之间,李琛辖地之中,李??和赵博所掌控的内卫,便揪出了近百起试图鼓动造反的事件,为此数百颗人头落地,其数千族人则被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