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琛现如今则是豫州目前各郡国之中武力最强的,他麾下兵精将猛,而且兵力也比较多,黄琬想要讨贼,那么第一个自然就想到了李琛。
李琛没有做任何推辞,也没有找任何借口,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时间,在天下大乱之前,他需要黄琬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留在沛相这个位子上,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另外一个就是他也需要练兵。
他来沛国的时候,带来了三千追随他一同前来的义从,这些人之中一部分已经被分派到了沛国各县,现如今郡兵绝大部分都是来了沛国之后,新招募的新卒。
这些新卒有的是接收的降贼中挑选出来的,也有的是从沛国各地募选出来的,其中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见过血。
没有见过血的兵,即便是训练的再怎么精,也称不上是精兵,他要的是那些见过血,上阵之后能够不慌不乱的精兵,这些新兵远远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虽然这些新兵已经接受过了至少半年的操练,可是李琛巡视过之后,还是认为他们身上缺乏以前自己麾下那些老兵身上才有的气势。
所以他需要让这些新兵们轮流上战场上历练历练,另外他麾下的将领也需要上阵历练历练,一切都要为未来先提前做好准备,一旦需要的时候,他必须能迅速的拉出来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兵马才行。
所以黄琬想要借助他的力量进讨豫州境内的叛乱,李琛没有做任何推辞,当即就答应了下来,而且同意一次就拨出三千兵马。
黄琬一听顿时是喜出望外,其实现在黄琬也早已看出来,各地的地方大员们,已经隐隐间都在招兵买马,一是为了备寇,二就是在暗中蓄积自己的实力。
现如今的大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看得清楚,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绝大多数人是看不清未来的,但是抓住兵权,拥有自己控制的武力这一点,却是大多数地方大员的共识。
所以各地的郡国守相,大部分都在招兵买马,蓄积自己的力量,而黄琬身为刺史,是没有兵权的,只能协调像李琛这样的郡国守相,请他们拿出一些兵力,来进行讨贼,黄琬虽然看好李琛,但是也没想过李琛能毫不犹豫的就拨给他这么多兵马,帮他讨贼。
因为这些兵马,对于郡国守相的重要性自然不用说了,谁都不会轻易的把自己养的兵马轻易的借给别人用,哪怕是刺史也不行。
但是李琛却毫不犹豫的便把他麾下的兵马拨出了大半,供黄琬使用,黄琬听罢之后,可谓是喜出望外,当即便起身向李琛深施一礼道谢。
但是李琛却给黄琬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他拨出的兵马,必须由他亲自统领,另外到了汝阳郡之后,军中的粮秣供应,必须汝阳郡负责提供。
理由很简单,这些兵将得之不易,其中多有追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如果将其交给一个不知兵的人统御的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事情古来有之,而他在冀州征战多年,自认为还称得上是知兵之人,起码鲜有败绩。
如果黄琬想要克敌制胜,那么他李琛愿意亲自披挂上阵,助黄琬一臂之力。
黄琬听罢之后,想了想感觉李琛所说的有理,汝南郡现如今各路叛军数量加在一起,多达十万之众,如果让他选派一个人统兵进剿的话,他的夹袋之中,还真就找不出这样一个有帅才之人。
主将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他当然也知道,一支军队的强弱,跟主将的能力关系重大,即便是再怎么精锐的兵马,如果交给一个无能之辈统御的话,在瞎指挥之下,也发挥不出任何战斗力,但是一支杂牌军,如果能交给一个能力出众的大将统御的话,却也能发挥出出乎意料的战斗力。
李琛无疑乃是最佳的人选,别看年轻,但是这些年来却统兵在冀州南征北战,数载下来,鲜有败绩,剿灭了不知多少叛贼,打出了赫赫的威名,冀州第一名将的名声是实至名归。
去年他率领不足三千义从南下到沛国赴任,短短半年不到,便彻底将沛国的贼乱给平定了下来,同样也是未曾遭遇一败,打的那些叛军要么是望风而降,要么是望风而逃,无人敢正迎李琛的兵锋。
李琛愿意亲自统兵,帮他进讨豫州境内的叛贼,这无疑是他求之不得的好事,这样的话,讨贼肯定要轻松许多。
不过李琛身为沛相,要是统兵出战的话,就要离开他的辖地,这么做是有违规矩的,朝廷外放的官吏,原则上没有特殊原因是不准轻易离开他们的辖地的,除非是得到朝廷的特许才能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