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瞧着几个带着连相,尤其都有着老李家特有的浓眉的娃,李乐笑道,“哟,还都是本家,赶紧滴,叫二叔,有好处。”
“啥好处?”“叫了就知道。”“没好处不叫。”“这好处咋样?”李乐从兜里掏出一沓红包,这是来之前准备的,大过年的以防万一。“二叔!”“二叔!”几个娃见到红包,都开始叫起来。“光喊二叔不成,过年了,家里没教个吉利话?”“二叔,恭喜发财。”有娃抢答。“好,给。”“谢谢二叔。”“二叔,新年行大运。”“这也好,给。”“谢谢叔。”“二叔万事如意,”“给。”“二叔,二叔......额不会咧。”有个娃开始挠头。“好好想想。”“二叔,年年有余。”“给。”几个娃都捏着红包,又转头,瞧郭铿。“你也是二叔?” “这是表叔,你们了姑奶奶家的。”“表叔,新年好!”“嗨,先别乱喊,我可没红包。”“我这有,借你几个。”李乐晃了晃手里的红包。“没什么,阴谋吧?”“没有。”“行,来,拿着。”“表叔,恭喜发财。”等几个娃都拿了红包,李泉抬腿,照着屁股,一个给了轻轻的一脚,“去玩儿吧,一会都记得回家,想吃什么进院儿里拿。”“淼,郭铿,赶紧进来吧,还有东西么?我给搬进来。”“没了,我们都一个包。”“走,进屋。”李泉一招手,三人跟上,李乐给郭铿示意,“回头别忘了把四十块钱还我。”“小气样子,回头给。我这一百的,破不开。”“我有零钱,找你六十。”“什么人呢是。给给给。”两人闹腾着进了院儿,瞧见正房坐着的李铁矛和大娘,忙问好。“来了哇,好好!路上辛苦吧。”“挺好,车接车送的,辛苦啥。”“宝库,麻烦你了啊。”“不麻烦,不麻烦。”“一会儿在家吃了再走。”“不用了,真不用。”“没事儿,多个人,热闹,就这么说了。”。。。。。。坐定,几人围着李铁矛说话。“大伯,啥章程,李枋都不看了,非要回老家。就为了上个族谱?”李铁矛给郭铿递了个烟,“可不,正月里就得给去年生是娃娃上族谱,给老祖先们说一声,家里又添丁进口了,再说,咱们家这是二十多年以后,又有男丁,不能马虎了。”“哦。大伯,那得是个啥章程?”“明天一早,先去地里,给咱爷,咱太爷爷他们放炮烧纸上供,汇报一下,家里添娃了。然后本家其他几房的长辈一起过来老宅,把去年生了的娃和新娶的媳妇,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用红纸记下来,和族谱放到一起,等下次修谱的时候再正式录上去。”“哦。诶,大伯,咱家有家谱?”“有哇,怎么没有,先前是你爷,后来一直都在我手里管着呢。”“我还没见过呢,对了,女娃也能上?”“能,咱家没那么多规矩,只要是姓李的女娃都能上。”“大伯,我能先瞅瞅?”“能,在我屋里,等着。”李铁矛起身,去了里屋,一阵柜门抽屉响动,再出来时,手里捧着一个红木匣子,瞧着还挺重,放到桌子上,“嘭”的一声响。瞧了眼匣子,看到上面的花纹,小李厨子略微有些失望,不是小叶紫檀,不是黄花梨,就是一般的大叶檀。等到把盖子抽出来,就看到里面十几本竖版的书册。李铁矛拿出最上面一本,递给李乐,“这是第一本,有谱序的。”“哦。”李乐双手接过,瞧见泛黄的淡蓝色书皮上,用宋体字印着“陇西郡李氏续修族谱卷一”几个字。翻开第一页就是谱序。盖闻木本水源,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陇西李氏,肇自高阳,衍于皋陶.....玑,崇之后世居陇西,衍为四房,曰武阳、姑臧、敦煌、丹阳。姑臧一脉,地接河西,代有英杰,枝叶蔚然,承先祖遗风,秉忠孝之道.....李暠建西凉,立国河西,文教武功并盛.....以德行显,不恃贵而骄,唯以诗礼继世。今重修谱牒......详世系、辨昭穆、录居墓,务使支派分明,亲疏有序......累世敦睦,礼让成风,故子孙昌炽,自宋以降,职都统制、节度使、总镇、将军、按察使,文武者踵接,....览斯谱而思孝悌,缅前烈而奋志业,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