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呢?”
“我有枪。”
李乐一拍手,“是的,彼得爷爷,您第一个说出来买,那就是典型的交换思维,用钱去交换等价的物资。”
“那么引申开来,拉长时间,放大空间,获取资源的方式,人类就呈现出三种基本的文明类型,一是劫掠、二是生产,三是交换,我们也可以称作商业或者贸易文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彼得嘀咕嘀咕,“是的,那么这个是不是可以适用到国家或者民族?”
“可以,但不能片面的判断,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这三种形态是可以转换和同时存在的,但从历史长度来看,基本保持在一个占据在主要地位的形态里。”
“为什么不称之为文化呢?”约翰森,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场合,问道。
李乐看正襟危坐的约翰森,下意识的把屁股往上抬了抬,“称之为文明的群落的最低要求,要比称之为文化的高,两者关键的差别在于文明更强调物质成就。”
“谢谢解释,请继续。”
“所谓劫掠型文明,源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因为所处环境和先天条件,获得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靠收割自然资源,当自然资源不够维系生存的时候,抢夺他人资源的方式就成了必然选择。”
“生产型文明源自于农耕民族,主要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取经济资源。”
“商业文明,没有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不事生产,有没有劫掠别人的实力,便靠中介、囤积、交换来获取经济资源?赚差价?犹太人?”老彼得忽然道。
“彼得爷爷,您理解的.....但是,您别对号入座。”
“呵呵呵,知道知道。你接着说,我不打断你,不打断,尼尔森。”
“在,先生。”
“去弄点小零食过来。只喝酒,没意思啊。”
“好的,奶酪或者坚果?”
“可以的。”
等尼尔森退了出去,李乐这才又扭扭身子,换了个姿势。
“诸多历史证据表明,一个民族,在其早期的发展阶段的文明必然定型为这三种形态之中的一种,其后来的演化也就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与高度。”
“商业文明具有特殊形态和投机性,而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文明的对立,即劫掠型vs生产型。从社会结构和生产力驱动来说,这两种文明天生存在着生与死的对立。相互博弈数千年,他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周期关系。”
“你是想说如今东西方的对立?”老彼得的问题直戳核心。
“那个我们可以放到后面。”李乐笑道,“我们可以先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约翰森插了句。
“但具体到个体,总归是有作用的不是么?”
“是,总有例外。”
李乐笑笑,没回他,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明确一个概念,地表资源。”
“包括什么?”老彼得问。
“衣食住行。”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生产力低下,不能指望还使用石器和手去开采石油、矿产。自然是地上所见,有什么用什么。所以地表资源就决定了生产型劫掠型文明的地理分布。就如文明古国,都沿着北纬30度而建立。”
“因为这条线上,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水源充足。能保证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支撑起大量人口。而适宜耕种的环境,又能产生农作物这种长期储存的生存资料的积累。而积累积蓄,就代表着生产型文明的剩余价值,能够在社会层面被人为的进行转移支付,进而调整人群结构,产生更多的社会分工,等有了专业化的分工,就能够向更高级的文明爬升。”
“但生产型文明产生的条件很苛刻,毕竟全世界来看,真没几个地方。”
老彼得点点头,“确实,上帝创造人类,但又不会那么怜悯人类。那么,劫掠型呢?”
“而劫掠型文明对自然条件相对没那么高,他们通过畜牧渔猎就能得以生存,虽然资源贫瘠,但人少啊,能支撑他们在正常年份的生活。可也是由于常年缺乏活下去的物质基础,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观念深入他们的基因。一旦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他们所以依赖的羸弱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摧毁,逼迫他们外出去抢劫与劫掠求生存。”
“以家族、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