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考验。
而且极有可能错失关键攻击窗口,比如某颗卫星引导洲际导弹时,恰好不在穿云的射程内,等再进入射程,洲际导弹早飞到目的地了!
第三种运行模式,变轨式,顾名思义就是制造机动能力更强的穿云,可以灵活地快速变轨,主动追打目标。
涉及变轨的模型总是最难做的,但又不得不做,主要军事强国都有应对战时卫星被毁的预案,会在第一时间抢发大量备用卫星,抢发的卫星未必在前两种运行模式的穿云射程内,只能靠变轨的穿云去追击。
宋河读到这里,马上多敲了几个序号。
“什么意思?”相晓桐问。
“这仨运行模式还太少,我能想到的运行模式还有很多种。”宋河道,“比如这三种模式可以互相转换,穿云可以把耗尽燃料的发动机抛弃掉,从变轨转为固定轨道,也可以临时依靠附近穿云输送的电能进行动力补充,升级为机动性更强的模式。”
“我想过穿云们在太空中互相充电的模式,后面写了一个简单的框架。”相晓桐道。
宋河快速往后翻,很快找到她说的充电框架,读了读便笑出来。
“有点简陋啊老婆,你这框架只考虑到某个穿云没有能量了,无法对敌打击,可以从附近穿云那里抽调能量,但你只考虑打击能量,没考虑机动能量。”
相晓桐点头,冲他比了个大拇指,“你好勇,这么多变数的话,建模会难的要命。”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马虎不得啊!”宋河继续往下看。
接下来到了地球静止轨道,35786公里高度,非常非常遥远,空间站的四百公里高度还比不上它的零头。
目前的穿云射程,还无法从这么远的距离对近地轨道发动有效打击,只能摸到中轨道的最高高度,打击力度也会衰减到极小,堪比刮痧。
但静止轨道上也有一些有价值的目标,譬如一些提供电视信号的卫星,观测云层流动的气象卫星,前者可引发恐慌,后者则遮蔽敌人对战场气象的预测。
相晓桐把这一轨道的穿云标了四个字,“备用指挥”。
“你这备用指挥的意思是,一旦低轨中轨卫星的指挥系统报废了,可以由静止轨道上的穿云负责指挥,给这里的穿云搭载智能的指挥系统?”宋河问。
“对!”相晓桐点头,“这高度的优点是极度安全,很难打到,缺点则是距离太远信号延迟大,还有路线较固定,所以也就放三到四颗用于备用指挥,三四颗足以覆盖全球了。”
宋河点点头,继续往下看。
她甚至还列了月球上空的穿云轨道,倒也合理,毕竟月球的战争风险甚至可能比地球还高,各国也在陆续往月球发卫星,有卫星的地方必然该有杀卫星的穿云。
穿云的轨道高度分类结束了,接下来便是电力模型。
电力模型同样麻烦得一塌糊涂,穿云和穿云之间的电力传输,会随着距离变化而变化,同时每个穿云的故障率、电池使用寿命带来的容量衰减、围绕天体公转时被遮挡的阳光,甚至太阳本身的日珥日冕黑子耀斑,都会导致电力数据的误差。
一点点误差看似不要紧,但庞大的穿云网络会叠加成千上万个误差,必须设置一套减缓误差的系统,而不是累积误差的系统,否则小误差会不断累积导致全盘崩溃。
电力模型之后还有信号模型,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让穿云按照固定模式行动,还是接受信号指挥变轨?
指挥信号该设在哪里?不同距离穿云的信号延迟有多少?
个别关键穿云被打掉之后,信号通路是否会断裂?一条通路被断裂,该怎么调用附近的穿云补救?
一切必须有严谨的数学模型,要知道穿云和卫星在轨道上的速度高达每秒数公里,战场更是瞬息万变,哪怕半秒的误差都后果严重!
“饭都凉了!”相晓桐忽然用手捏着他耳朵喊。
宋河猛地从思绪中拔出来,低头看看满桌餐盒发懵,“啊?什么时候来的饭?咋不叫我?”
“早来半天了!跟你说话你一点反应没有,像聋子一样。”相晓桐无语地笑,“吃饭吃饭,吃饱再忙。”
宋河拿起筷子开吃,边吃边滔滔不绝:
“大框架你列的很好,但距离成品还太远,主要有这么几个模型还得叠加上去。”
“第一个是个体损伤模型,如果敌人有手段攻击穿云,穿云的不同受损状况会导致不同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