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默然一下,认真道。
李度在乎这个相位,五姓中很多人在乎那些士人抛开他们的晋升,在乎自己高高在上且独一无二的地位,但卢春水并不在乎。
他此时抿了抿嘴唇,绞了绞手,低声道:“二天触犯的是唯一之昊天的权威,因而使五姓对自己的处境产生疑虑,难免生出杂念,乃至……圣位之无可置疑,圣言之不可动摇……都有松动之处。”
唐皇不言。
“固然言之尚早,但既有此苗头,臣不能不一述心中之忧。”卢春水沉眸看着地面,深吸一口气,“臣之言,昊天之权威毫不重要,但麒麟之权威深为重要;五姓之四殿下可以当权,士人旧军之晋阳殿下亦可以当权,但必须是在麟血的选定之下——此臣真正之所忧也。”
“当年臣入天理院与陛下有一肺腑之言,堪为大逆不道,今有一更逆之言,仍愿说于陛下。”
“且言。”
卢春水直起身来,直视着高处那张圣颜,一字一顿道:“宁可使大唐无真天理,不可使大唐无麒麟。”
唐皇望向殿外。
“天道无情,不为唐辅;麒麟有命,与唐共生。”卢春水叩首再拜,轻声道。
紫宸殿中安静了一会儿,唐皇收回目光:“卢卿之言,朕在登上这个位置几年后,就已经想明白了。”卢春水叩首。
“卢卿所言之一切,根基皆在朕能更改天论,皆在天论无以绕过麒麟施加于唐……就如以往几千年一样,只在无形中存在着,无论人们种地还是打仗,都不必懂什么天理。”唐皇淡淡朝他偏过头,勾了下嘴角,大概是卢春水这些年来在这张脸上见过最温和亲切的笑。
“……”
“然天论之行也,非因我之所欲。是者是,非者非,二天之论既起,我因而顺之,未尝不是昊天之意。”
“……”
“至于卿所言嗣位者,由来是麒麟所选,朕亦不扰,今亦如是。”唐皇低头合上刚刚随手批的两本折子,看向他,“劳卢卿深夜来谏——知儿那日回去后状况如何?”
卢春水顿了一下:“四殿下一切如常,伤势本来微小,心境亦仍澄明。不过殿下晨起时会以镜自观其颈,往往静思许久。”
“那人出剑很凶,本来未必是小伤的。”唐皇道,“仍劳两位哲子照顾了。”
他低下头批阅,殿中安静下来,意即卢春水可以告退了。
卢春水站起身来,却是向前两步,从袖中取出一折双手奉上,低头道:“臣前日从李相府里来,李相托臣呈递一折。”
“拿上来吧。”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卢春水奉上,唐皇伸手接过,就此展阅,只瞧了两眼,就搁在桌上批了,这段话写得颇久,恐怕比折子本身还长。
卢春水恭敬立在旁边,但唐皇停笔时却没把折子交给他。
“此折在朝上递还。”皇帝语气随意,“你且去吧。”
……
腊月二十五,清晨霜满长街,年关已在眼前了。
在今晨上朝的时候,令所有人微微一怔的是,众卿之前只剩下了一道紫衣,那袭清矍挺拔的尊贵老人不见了。
直到朝议开了消息才流传开来,原来李相操劳日久,近几天寒意骤降,病倒在家了,圣人已亲自遣了宫人问候。
于是今日朝毕之后,无数人官袍也来不及解,就此往相宅而去,能入内者固然很少,但许多人还是踏在雪中表了心意,还有许多人递了问候的礼品与帖子,一时间几乎门庭若市。
然而第二天人们才知道,这位大唐一相已在昨日向圣人递了告老还乡的折子,圣人以朝中事务繁重,仍需肱骨之身拒之,朝中有人瞧见批复的御文,圣迹是密密麻麻一大页。
第二日李相再上书,自陈年事已老,身耽神京已久,唯愿落叶回根,余享天伦,圣人再以不允拒之。
直到第三天,李相三次上书乞骸,圣人才给了“勉允归乡休养”的批复,意或在老人休养好之后,仍然归京为相。
只是在几天里许多批复下来的折子中,亦有另一封李相前几日的上书。其内容不算太起眼,至少在近日的风潮中不大引起关注,那是李度宛如随口的谏言,说尚书令空置经年,不若裁而撤之。
朱笔批曰:“不必。”
圣人并不需要什么两相的制衡。
星幕夜落,李度披着氅立在小楼之顶,望着眼前神京,冷夜中灯烛如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