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
杨元奇和李清照一起去见了另外一个人,章援。
章援和潘易岭同一届进士,都是苏轼为主考官时候中的贡生,章援更是苏轼亲点的贡元。章援和潘易岭两人私交向来不错,潘易岭未遭贬谪,章援在开封起到一定作用。
杨元奇娶潘金莲是为晚辈,章援喊他还不得不来。
章援看着杨元奇携一妙龄少女一起前来,打了趣道:“看来传言都是有出处啊。”李清照和杨元奇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有人信有人不信。
李清照盈盈施礼,章李两家没有瓜葛,有的也是李格非拒绝了章惇递来的橄榄枝。
杨元奇嘴边就不一样:“她父亲章相曾非常赏识,只是尊师重道从来就是李叔心中的信条。”
杨元奇倒没其他想法,章援听着却有些不舒服,因为论起来他得称苏轼为先生。
章援道:“治政理念不同,很多东西就有遗憾。”章援始终未得机会施展抱负,不是没有才,只是所处位置异常尴尬。
杨元奇问:“章先生可有什么事?”
章援道:“当年杨大人千里送苏轼先生,和苏先生颇多情谊,杨大人这次滞留开封,是否有南行之意?”
李清照也看向杨元奇,这个问题她很想问。
杨元奇却是摇头:“我将职在身,西北还有很多事。留下这几日不过是开封一些事情扫尾。”范纯仁那是回开封,苏轼天知道他想去哪里会去哪里。杨元奇已是邀请苏轼北上,至于他最终选择杨元奇内心有期待却也只能如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
章援微微一叹:“本想如果你有意南行,我就舔着脸和你走一遭。”
杨元奇沉思道:“我不知道章先生所为何事,想来更多为私意,将门必须有的性情就是果决,战场没那么多时间让人优柔寡断。章先生何必来问我,当做就做。”
章援闭着眼睛想了很久,谢过杨元奇,送客。
……
从章家出来。
李清照再问:“元奇哥哥,你真不去找下苏老爷爷?”
杨元奇摇头:“他是个骄傲的人,不会愿意我去看他的落魄。他的落魄不在于贬谪,而是夫人一起南下,回来却只得他孤身一人。他如何能让我看到他最落寂的样子。”
李清照潸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苏轼最大的痛就是他的颠沛流离,客观上造成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妾们病死途中。
李清照说:“那……他会去西北吗?”
杨元奇叹:“会吧!等他收拾好了就会。”苏轼北返一样有很多事,有很多亲戚朋友,有许多未了的事。他如果要去定边,一定是整饬好了自己的状态和心境,他只会让杨元奇这个弟子看到他最神采风扬的样子。
苏轼和杨元奇,惠州之别,两人内心其实隐约都觉得,要是将来有缘再见最好,要是……那就是他们最好的离别方式,他们之间已是没有遗憾。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回望后方的山河,内心苍凉。王朝云和王闰之相继去世给他的打击很大,人总会有自己放不下的东西,强如他的豁达。
苏过问:“父亲,你不去定边,要不要回那小子的信函?”
苏轼微笑摇头:“不用了!李清照的笔迹,他的署名,或许他明白我不会北上了,只是他内心多少有种奢望吧。”
苏过继续问:“苏迨大哥在清风寨,我们过去不是也好。”
苏轼道:“你们过去可以,我不行的!”苏轼还得考量他不会带给杨元奇灾祸。他去到哪里,都会有很多文人士子慕名而来,这在海南岛就已是明证,那里才是天涯海角。
杨元奇在西北好好做他的将门,为大宋守边境,他的未来就可期。他去了呢?当一个边境武将过多影响士子集团,中枢的反应谁都不知道会如何。苏轼的弟子众多,但所有人都认为:杨元奇才是他关门弟子,他们之间的亲密,已不是简单师徒就能总结的。事实上,这也是章援这类人会找杨元奇问苏轼的事的缘由。
苏轼说:“也该是去找找子由(苏辙)了!到了安置地我再写个折子吧。”
苏过听着点头,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极其深厚。能对弟弟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还不深厚?
……
杨元奇携李清照和黄鹂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