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生在世,乃是为了达成自身的理想与抱负。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皆背负着各自的责任与使命,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注定要不断地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方能不枉此生!”
张剑再次开口说道:“一个人若是失去了志向,那么又怎能去谈论完成那些所谓的伟大事业呢?要知道,每个人所怀揣的志向都是各不相同的啊!像陛下您这般拥有着宏伟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现今天下即将实现大一统,这无疑意味着陛下已经成功地达成了一项重大的志向。”
听到这里,刘禅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并回应道:“子君所说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呀,朕此次来到这宛如仙境般的地方,心中偶尔会产生一些感想罢了。”
这时,一旁的诸葛诞不禁叹息一声,感慨地言道:“陛下啊,微臣年轻的时候同样树立过宏大的志向,并且还稍稍实现了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微臣选择了隐居生活,但内心深处的那份志向却依然未曾磨灭。所以说啊,这种隐居于尘世之外的行为,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属于消极之举,相反,在某些时候它反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呢。”
刘禅一脸疑惑地问道:“此话怎讲啊?”只见诸葛诞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微臣来给陛下举个例子吧。想当初,孔明在隆中的时候一直过着隐居生活,静静等待时机到来。陛下您觉得他这是一种消极处世的态度吗?实则不然呐!他那是在默默地守候一个真正适合由他来辅佐的明主出现呢。要知道,以他那时的名望,再加上与刘表之间有着亲戚关系,如果他真想出来当官做事,恐怕并非什么难事。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投靠刘表,而是一直在耐心等待,直到更为杰出的主公——也就是先帝出现为止。”
听到这里,刘禅不禁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嗯,确实有道理。不过,要是先帝当初没有亲自前往隆中拜访相父,难道相父就要一辈子终老于隆中之地不成?”诸葛诞轻轻地摇了摇头,反驳道:“倒也未必如此。依臣之见,凭借孔明的卓越才能,即便他不出仕为官,也完全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光彩呀,陛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刘禅微微颔首,感慨地说道:“确实如此啊,先生您说得太对了!世间众人皆有所求,而对于朕来说,当下最为迫切的心愿便是终结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纷争,使得国家得以统一,让黎民百姓能够重归安宁祥和的生活。这些年来,百姓们历经磨难,饱尝战火之苦,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更有甚者已是家破人亡,实乃令人痛心疾首啊!”
诸葛诞闻听此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声言道:“昔日先贤曾经说过:‘仁者无敌’。依微臣之见,陛下心怀仁爱之心,定能横扫天下,成就千秋霸业!”
刘禅不禁开怀大笑起来,拱手向诸葛诞施礼道:“承蒙先生的一番美言,这短短两日与先生相处,朕真是受益匪浅呐,在此多谢先生的教诲和提点。”
诸葛诞连忙谦逊地回应道:“陛下您太过客气啦,此乃微臣分内之事。”
刘禅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袖,然后郑重其事地说道:“朕尚有要事需前往广陵处理,今日便要与先生辞别了。还望先生多加保重贵体,若有机缘,咱们日后定会再次相见。”
于是,诸葛诞亲自引领着几人缓缓走到了大门之外。他站定身子后,轻轻地拉起了文云那略显稚嫩的手掌,语重心长地说道:“文云啊,你如今承蒙陛下厚爱得以留在其身旁侍奉,就务必要忠心耿耿地报效国家,切莫辜负了陛下对你的知遇之恩呐,可一定要牢牢记住为师的这番话呀!”说罢,诸葛诞满含期许地凝视着文云。
文云闻听此言,当即双膝跪地,神色庄重而坚定地回应道:“弟子铭记于心,定然不敢有丝毫懈怠,必当竭尽所能以报陛下与师父的大恩大德!”
此时,诸葛诞微微颔首,接着转头对一直守候在旁的福老伯吩咐道:“福伯,快去将那件东西取来。”
福老伯闻声而动,迅速转身朝着屋内走去。不一会儿功夫,便见他步履沉稳地从房间里走出。令人瞩目的是,他竟然肩头扛着一把长枪!远远望去,只见这把长枪通体呈现出一种耀眼的银白色光芒,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冷月一般清冷皎洁;枪尖处更是寒光四射、锐利无比,仿佛能够轻易刺穿世间万物。
诸葛诞再次看向文云,缓声道:“云儿,此乃为师多年珍藏之宝物——银月龙吟枪。它不仅材质上乘、工艺精湛,更是威力非凡,实乃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今日,为师将它赠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