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你且先去安排妥当。”
葛军听闻此言,赶忙抱拳施礼,朗声道:“微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办好此事,请陛下放心!”言毕,他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匆转身离去,着手开始筹备相关事宜。
半个时辰之后,刘禅身着一袭颜色素雅、质地轻柔的衣衫缓缓地走出了房门。此刻,张剑、张正、夏侯忠以及葛军早已恭恭敬敬地站立于大厅之中,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待刘禅步入大厅,众人纷纷行礼问好。随后,他们没有丝毫耽搁,直接踏上了前往目的地之路。一路上,刘禅步履轻盈,但心中却满怀着对即将到达之处的期待与敬重之情。
走着走着,刘禅转头看向身旁的葛军,开口问道:“从我们现在所处之地走到相父的故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葛军连忙回应道:“回陛下,这阳都县地域并不算辽阔,若是快些行走的话,大约只需花费一盏茶的工夫便能抵达相父的故居了。”听完葛军的回答,刘禅微微颔首,表示明白了情况。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张正,缓声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动用銮驾了。朕决定徒步前行,这样一来,既能表达朕对相父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能让朕更贴近这片土地,感受相父曾经生活过的气息。”张正听后,赶忙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小奴谨遵圣意。”说完,便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刘禅继续向前走去。
阳光洒落在古朴而幽静的街道上,刘禅缓缓地走着,每一步似乎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他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滋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遥想当年,年仅十岁的诸葛亮便是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度过了整整十个寒暑春秋。那时的他或许还只是个懵懂孩童,但这片土地却孕育出了一代名臣智圣。无需任何多余的解释或缘由,仅仅因为此地曾诞生过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人物——诸葛亮,便足以令它成为人们敬仰和传颂的圣地。
这里的百姓们世世代代生活于此,从未亲眼目睹过皇帝的尊容。当得知当今圣上亲临此处时,他们怀着敬畏与好奇之心,纷纷自发地涌上街头,汇聚于道路两旁,只为能一睹天子风采。远远望见刘禅走来,百姓们顿时变得惶恐不安起来,纷纷跪地行礼,以表达对皇室的尊崇之情。
然而,刘禅却是那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微笑着向众人挥手示意,让大家感受到了帝王的亲切关怀。那温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瞬间消除了百姓们心头的紧张与畏惧。
继续前行,一座小巧而雅致的院子映入眼帘。院子前面矗立着一扇黑色的大门,庄重而肃穆。这时,一旁的葛军上前几步,恭敬地向刘禅介绍道:“陛下,此处便是先相国的故居。”听到这话,刘禅不禁停下脚步,凝视着那扇门,思绪万千……
缓缓地推开那扇略显古朴的大门,伴随着“吱呀”一声轻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不大的厅堂。厅堂内摆放着数张桌椅和几案,虽然布置简单,但却显得格外整洁有序。这些桌椅几案想必是用来招待来访客人之用的,想象着曾经在此谈笑风生、共商大事的场景,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穿过这方小小的厅堂,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院子。院子的面积虽不甚宽广,但却别有一番雅致韵味。地面铺就着青石板,缝隙间长满了嫩绿的青苔,给整个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目光转向北方,可以看到那里矗立着几间错落有致的房屋。其中一间屋子相较于其他房间来说,面积要稍大一些。经过葛军的介绍,刘禅得知这间正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和母亲章氏的卧室。据说,诸葛亮兄弟几人均是在此诞生,承载着这个家族无数温馨美好的回忆。
而在诸葛珪卧室旁边的第三间房间,则是诸葛亮幼年时期居住之所。葛军还特意提及,当年诸葛亮回乡祭祖之时,曾在这间屋子里留宿过一晚。听到此处,刘禅心中一动,不由自主地迈步朝着那间屋子走去。
当他踏入诸葛亮的卧室时,一种宁静祥和之感扑面而来。尽管这间卧室空间狭小,但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高雅的品味和生活情趣。屋内的陈设简洁而不失精致,一张木质的床榻摆放在靠墙的位置,上面整齐地叠放着一床柔软的被褥。
刘禅慢慢走近那张床榻,然后轻轻地坐了上去。他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床铺上的被子,仿佛能感受到诸葛亮残留于此的温度。不知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他的双眼,往昔与诸葛亮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一起探讨军国大事的时刻、共同度过艰难险阻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皆是那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