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所以,准备工作,是越充分越好。
“希望你们旗开得胜。” “承你贵言。” “具体的去向……” “我要带三个师去南边。107师、108师、112师。还有67军军部。军长吴珂仁。” “那好。明天新兵就会陆陆续续安排到各个师。” “谢谢。” “言重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明天。你们派人到东城外,十里亭,我也有一些东西给你们。” “那我就安排广坤去吧。他现在化名秦岭。” “好的。那我就告辞了。” “请。” “请。” 詹兆刚将张庸送出来。 阎广坤带着张庸离开。 握手。 告辞。 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庸回到108师师部。吴珂仁已经离开。 师部已经在制定出发计划。 按照军政部的安排,67军必须轻装。步行。穿越商洛山,到十堰,到襄阳。 然后从襄阳坐船到汉口。再从汉口坐船到金陵。再从金陵到苏州。 为什么不走洛阳? 因为汤恩伯的部队在那边。不合适遭遇。 此外,还有其他的东北军部队要走洛阳。 然而,步行穿越商洛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的道路,是非常糟糕的。几乎没硬底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如果是夏天,道路被山洪冲毁的话,就更加麻烦了。 估计步行到襄阳,需要一个月! 然后船运,最终到达苏州,可能又需要半个月。 非常浪费时间。 光是在路上,就得一个多月。 如果是前线需要紧急增援的话,黄花菜早就凉了。 事实上,淞沪会战就是这样的。 前线准备的兵力不足。发现需要增援,于是临急临忙调兵。 结果,援兵都是从遥远的后方调来。包括川军、桂军、滇军等等。光是在路上,就需要耗费一个多月。 而日寇的增援部队,拥有相对快捷的船运,十天就能到。 就是这个时间差,让国军始终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战斗变成消耗战。添油战术。 日寇从金山卫登陆,国军根本没有多余兵力调动防御。 纸面上说是出动了七十万,其实,在前线的,最多就是二三十万。和日寇前线兵力几乎是一比一。 焉能不败? 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就眼下的环境,谁也没办法解决。 老蒋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让大量的川军、桂军、滇军调动到金陵的周围。否则,他晚上肯定睡不着的。 在没有真正打起来,民族存亡危难之际,川军、桂军、滇军也不可能积极出动。 记忆里,川军正规军大量出川增援前线,已经是9月份。 那个时候,淞沪战役已经完全糜烂。等川军赶到,淞沪战役几乎都结束了。 难啊…… 无解的局面。 哪怕是穿越者。哪怕小有权力。 “靳师长。” “到。” “明天会有新兵到达。” “是。” “至少需要训练半个月的时间。以免行军途中走散了。” “是。” “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太残暴了。” “是。” “但是,也不能太文明了。” “是。” 靳九川疑惑。 专员你是什么意思?既要又要? 不能太残暴,又不能太文明。那是什么尺度?能不能说的明白一点? “总之,将人全部带到目的地。明白吗?” “明白。” 靳九川松了一口气。 原来专员是担心有逃兵啊!倒也难怪。 这种长途行军,是最容易出现逃兵的。山高林密,随便找个地方就藏起来了。 “明白就好。” 张庸也不能说的太细。因为不懂。 后世的pla是靠思想工作。但是国军靠什么?他是真不知道。 他现在就是蜻蜓点水,做的都是表面工作。只负责情报、弹药、协调。其他的,真的无能为力。必须交给其他人。 下面的军官是怎么管理的,怎么指挥战斗的,他也没资格指点。 “孙德喜!” “到!” “回去军部!” “是。” 张庸带着骑兵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