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开春!
朱雄英在奉天偏见接见礼部尚书宋礼!宋老头六十五岁了,一把年纪了,今日来见皇帝,是来辞官的。(a?零?点{??看×+书?/¤ ¥,最^?°新?°?章^节-′!更¥{+新_快a明朝对官员退休是有明确规定的,洪武初年定为七十岁,后来到了洪武十三年改为六十岁,洪武二十三年又改成七十岁了。这与开国缺官和后来那几场大案有关系!到了永兴朝,朱雄英又给改了,古人本就寿命不长,七十岁退休,有些太晚了,而且人老成精了,本着无过就是功的心态,昏昏沉沉熬上几年,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回家养老呢。于是就改成了六十五岁退休,但不是到了年纪就能直接不干的,需要提前给皇帝打报告,特别是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皇帝同意了,你才能回家。像这样的事情,朱雄英一般都会同意,干不动了,还为难人家干啥啊,用人哪能用到死啊。“宋卿,朕准了,不过……”朱雄英话锋一转,说道:“不过会试即将举行,全国各地的学子都会齐聚京城,到时候还要你这个礼部尚书监考,晚走两个月吧!”“是!”宋礼拱手道:“臣分内之事,义不容辞,只是今年的考题,陛下看……”朱雄英犹豫片刻,说道:“考时政吧!”宋礼赶忙谏言道:“陛下,永兴一朝,历经数次大考,所考内容皆是时政。~x/w+b!b′o¢o?k_..c/o`m,众多考生皆能猜到题目,从而提前准备……今年是否应当有所变化!”朱雄英面色沉稳,微微一笑道:“无需如此,永兴已历经二十余载,文治武功,做的事情太多了,能将整个大明这二十六年的朝政大事融会贯通者,又有几人能做到……”“科举……选拔的乃是能够辅佐朝政、治理地方的大才,若有人真能对朝廷大业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朕不介意破格擢升!”朱雄英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而不是吟诗作对的大才子。而且,治国之策,可不是提前准备就能想出来的。……春暖花开,历经永兴之治,如今的金陵比洪武朝时更加的繁华,各级官吏也更有规矩,起码没有官员敢正大光明的欺压百姓。玄武湖的景致,鸡鸣寺的梵音,紫金山的雄伟,引得众人神往,尤其是那紫禁城中的奉天殿,更是天下士子心之所向。国子监,贡院之内!来往的学子川流不息,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前来参加会试大考的学子,眼看距离考试还有些日子,许多学子相约着一起出行,领略金陵的繁华。当然,更多人还是留在贡院内学习,毕竟大考马上开始了,三年就这一次,寒窗苦读,白首穷经,为了就是皇榜留名。!2,y,u,e¨d\u..-c.o?m!茶楼之内!站在二楼,透过窗户,向北眺望,勉强可以看到那座模糊的奉天殿。“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一位身穿青衫的年轻读书人感慨道:“不知道我这辈子能不能登堂入室!”“陈兄,你可是乡试第一名,还怕进不了奉天殿啊!” 青衫士子谦虚说道:“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区区乡试第一,放在这会试之中,也不算什么,又何足道也!”如今国泰民安,特别是新政推行后,不说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起码日子比以前好过数倍。日子好过了,读书的人自然就多了,更何况还有朝廷设立的县学,府学,相当于义务教育,参加科举的人在永兴朝直接爆发了,比洪武朝多了数倍。就拿乡试来说,往年富庶一些的地方,江南,江西等地,也就五六十人参加,如今能达到百人之多,全国加起来有足足有两千多人。一般会试录取的人数在一百多人,但上一次的会试大考,录取了足足五百多名贡士,这还只是南榜,北榜也录取了三百多人,相当于同等人数的进士,还出了一个连中三元的李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八百多人,放在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恐怕来参加会试的都达不到这个人数。录取的多,并不是标准降低了,而是水平整体提高了,这就意味着,如今的大明文道昌隆,乃是货真价实的永兴盛世。科举竞争这么大,青衫学子一个乡试第一,这已经很厉害,可放在全国的学子之中,确实有点不够看了,而且乡试第一放在会试中,名列第三甲,甚至落榜,也大有人在。并不是所有乡试第一的含金量都是一样的,青衫学子是他们那个地方的第一,可把他这个地方的第一放在别的地方,比如江西吉水,可能乡试就落榜了。所以,这是没办法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