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鞭炮响彻天空,苏菲醒了,她也跟着彻底没了睡意。!咸.鱼?看,书- _首!发/
“奶奶。”她在苏菲坐起身时,低唤。
“我把你惊醒了?”苏菲靠坐床头,有点抱歉。
“没有,没睡着。”
她伸手掀开壁灯开关,莹润的一盏小灯劈出一方光亮。
苏菲低眸看她,了然于胸似的:“你想知道什么都可以问。”
周霁佑也拥着被子坐起来,她稍稍捋了捋头发,然后低头看着被面。
半晌,她说:“我以前一直奇怪沈老头为什么平白无故总是看我不顺眼,现在我好像弄明白了。”
犹记得,那晚在沈宅后。庭花园,沈国安曾怒目指责:还真是遗传了你们周家的好基因。
那时她觉得他扯上基因简直就是信口雌黄,但此刻想来,事出必有因,上一代的恩怨摆在面前。
苏菲叹口气:“我不知道他就是你和我提过的沈家爷爷,难怪了。”
她和周霁佑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
苏菲年轻时随同外交官父母来到中国,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她坐在有警卫保护的红旗轿车里,透过玻璃窗参观北京。!萝,拉!晓,税! ¨毋`错*内\容¢
警卫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浓眉大眼,会说英文,且十分幽默。
父母忙于公务,十几天的来华行程,都是这个英俊的警卫员陪伴左右。
她对中国、对北京产生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基于自己的眼睛观察,另一方面恰恰源自于小伙子的热情介绍。
她励志要来中国留学,小伙表示欢迎。
三年后,苏菲如愿来到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重遇退伍经商的警卫员小伙。
人生地不熟,苏菲对他还保有当年的亲切感,再加上已经会用中文简单交流,与他更增添许多话题。
情动只是在某个瞬间产生的变数,他们很快坠入爱河。
而这个人,就是沈国安。
沈国安不是北京人,他生意的重心在南湘。
他事业心重,一个月只会来北京一两次。
苏菲提出去南湘找他,可他从来不允许。-我`地,书¨城_ ′耕+欣.蕞`哙+他说,她一个外国姑娘独自出远门很容易被坏人盯上。
那个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社会治安不比现在稳定,苏菲身边的同学也建议她不要冒失行动,很多次涌现的一丝胆量都在他们的规劝下浇灭。
她忙于学业,忙于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她觉得,她的爱人在为事业奔波,她应该向他看齐,不应该因为儿女私情扰乱心思。
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充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昂扬斗志,苏菲所接触到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
她跟随他们去过周边很多地方,金色长发编出两只垂在胸前的麻花辫,白皙的肌肤在阳光下几乎透明。
她是一群人中的异类,也是闪光点,一个洋娃娃般的存在。
后来在辽宁抚顺,她独自走丢,遇到当时还是地痞的周霁佑爷爷周远。
他一副流氓样儿,调戏她,逗。弄她,她一边流眼泪一边死撑着装作不害怕。
周远兄弟二人每天给电厂送煤,衣服上黑乎乎的到处可见煤渣,他脸上也不干净,脏兮兮的,五官摆在那儿,却让人根本辨不清模样。
他身上的那股匪气将他的落魄寒酸冲淡不少,苏菲遇到真正的流氓无赖,多亏他帮忙打跑。
可他蔫儿坏,在出手相助前,一张黑脸嬉皮笑脸:“你求我啊。”
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她简直都要讨厌死的男人,会在她被脚踝受伤后,背着她一路寻找大部队的居住地。
她心肠软,总想谢他,第二次再到抚顺,她在同学陪伴下等在电厂门口,结果等到的却是他哥周近。
周近说周远被板车砸伤,卧床在家休养。
她去看他,周远跟着哥嫂住,家里特别简陋,他居住的北边屋子常年不见光。
那天,他脸上没有脏污,肤色依然黑,但眉目英挺,竟比她身边的男同学都要好看。
看见她,他惊讶归惊讶,却还是嘴巴里吐不出好话。
她一时激起同情心,看他无法下床还在嘴硬,丢下五块钱就跑了。
当时的五元相当于苏菲一个月的生活费。
她给过钱后也没后悔,只不过,一想起周远瞬间傻掉的样子就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