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再打下去北魏部队就要支撑不住了,如果溃散的部队反过来冲击自己的中军,被对方趁机掩杀,局面就不好收拾了,于是赶紧命令部队集结回撤,勉强维持住了秩序。
陈庆之也见好就收,领兵回城。尔朱荣郁闷死了。他自领兵以来攻必取战必胜,从来没打过败仗,即使面对葛荣的百万之众,也是砍瓜切菜一战成功。没想到现在居然反过来了,自己手下有数十万大军,居然对陈庆之的六千多人没有办法。
不服,接着打。
尔朱荣三日之内,跟陈庆之在北中城外大战十一场,手下各路勇将轮番上阵,而结果依然没有区别,每次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百万大军举国精锐,愣是打不过陈庆之的几千孤军,伤亡惨重不说,更重要的根本看不到取胜的希望。
正在尔朱荣头疼之际,突然出现一丝转机。原来元颢的部队里出了个叛徒。有个来自夏州的小头目,负责带领一支部队守卫河桥附近的一块江渚,他见尔朱荣的大军铺天盖地,自以为陈庆之和元颢支撑不了多久,不如提前投降自效还能捞个官当。于是他暗中派人跟尔朱荣联系,说自己会领人在某日某时破坏河桥,切断黄河两岸的联系,请尔朱荣率兵接应,里应外合夹击陈庆之。
尔朱荣也比较谨慎,他仔细盘问了一下报信的人,确认了对方是真的要投诚。反正正面也打不过陈庆之,试试偷袭也未尝不可。于是他跟对方敲定了日期时辰,双方各自准备。
这伙叛军还比较守信,按照约定的时间先破坏了河桥中间的一段,然后手持火把虚张声势从后面进攻北中城。尔朱荣见桥中火起,马上领兵从正面发起进攻。
结果这伙叛军的战斗力实在太渣,举火之后片刻间就被陈庆之的巡逻部队给包圆全抓起来了。尔朱荣大军还没到城下,河桥上的叛乱就已经平息,说好的里应外合变成了被各个击破。尔朱荣见计策已经败露,再硬着头皮去攻城也没什么意思,无奈只好悻悻退兵。
正面刚不过,阴的又没玩好,尔朱荣终于没脾气了。再打下去士气低落威望尽失,内部再起个哗变什么的就麻烦了。
看来这次是真的碰上克星了,算了吧,洛阳没啥好的,我不打了,我要回晋阳。
尔朱荣于是把手下将领们召集过来,商量退兵的事情。
这时杨侃站出来表示不赞同。他跟尔朱荣说,大王出兵之时,可是高举着勤王立效匡复帝室的旗号,哪能碰个钉子就退兵?现在全天下可都在看着你呢,如果这次退缩回去,必然会导致民情失望,到时候诸侯大臣各怀去就,人心一散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皇帝元子攸担心自己被尔朱荣当弃子给扔了,于是派中书舍人高道穆过来参会。高道穆一见尔朱荣果然心生退意,赶紧也站出来反对,跟尔朱荣说,自古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现在皇帝被撵出洛阳无家可归,希望全寄托在大王你身上,这时候转身跑掉好像不太好哎。现在黄河以南的北魏州郡基本都投降元颢了,如果此时再往后退,恐怕河北乃至全国都危险了。
尔朱荣心里苦啊,你们哥俩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会拿大道理压人。我是不想打么,我真的是打不过啊。不退兵我还能咋办?
好在杨侃并不是只会提出问题的人,他也知道当前的困难,于是跟尔朱荣说,陈庆之的确是厉害,咱们惹不起只能先躲着走。但据我观察,对边只有陈庆之一个能打的,其它人都是庸碌之辈,没啥战斗力,这就是咱们的机会所在。虽然硬磕北中城走河桥这条路被堵上了,但是过黄河不一定非要走河桥啊,咱们坐船也可以。就算孟津黄河风高浪险,对面又有元颢的部队把守,但咱们的优势是人多势众,又有主场之利。只要大王多做竹筏舟楫,沿着黄河一路排开几百里,元颢无法预判我军会从哪个地点渡河,必然会分兵把守,到时候敌分为十,我专为一,窥其薄弱处突然强渡,必然成功。大王麾下的士卒悍勇,只要过去一只部队,就足以干掉元颢了。等黄河两岸均落入我军之手,北中城就成了瓮中之鳖,陈庆之再有本事也只能认输投降。
尔朱荣闻言茅塞顿开,心说文化人果然鬼点子多。不过这招未免也太阴狠了点,打不过硬的就绕过去捡软柿子捏,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被世人嘲笑我胜之不武。也罢,现在顾不得这么多了,能赢就行。
但另一方面,尔朱荣也清楚杨侃这个计策属于险中求胜,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元颢部队不堪一击的基础上。毕竟元颢那边有十万军队沿河布防,而自己这边只能利用一些小的竹筏舟楫渡河,过去的人数肯定不会太多。渡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