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骥只是负责招募华人青壮为民兵,部队训练和基层军官任命,则是被跳荡营负责。
事实上,这个民团的指挥权名义上属于离炳仁和李士骥,可事实上依旧掌握在宁海军手中。
与想象中的不同,这一千六百余人的民团,并不是承担椰城港的防守任务,而是直接外出作战,拿当地的土着部落和不合作的华人农场主作为练兵对象。
位于巴达维亚港的郑芝龙,郑芝龙有了投降程世杰的想法。
三次作战,三次战败,这让郑芝龙也对宁海军有了惧意,特别是现在宁海军已经巴达维亚西港登陆,而且登陆部队有五六千人,这五六千名宁海军可是精锐部队,他们已经击败了一万余名荷兰殖民军,其中包括一个团的精力荷兰步兵。
哪怕是海面打赢了宁海军,陆上作战也不是郑芝龙的长处,他的理由是,就算打赢了海战也没用。
胆小的、自私人的总是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无数光明正大的借口。
施大宣听到郑芝龙的心声大吃一惊,急忙道:“我们郑氏集团谁都可以投降,唯独提督大人不能投降,其他人若是投降,程世杰不至于赶尽杀绝,而提督大人若是投降,就算程世杰不直接动手,也会派人暗中动手!”
郑芝龙如何不明白施大宣所说的问题,事实上,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庞大的郑氏舰队,和郑家集团,最初是他的义父李旦以及姐夫颜思齐的遗产,经过多年部署,他已经完全消除了李旦和颜思齐的影响力。
李旦的儿子李国济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股东,没有一点实权,颜氏的影响力,也几乎没有了。一旦投降了程世杰,程世杰肯定会采取同样的办法收拾他。
也在积极备战,他利用荷兰人的船坞维修厂,开始大规模建造火船,然后则大规模布置水雷。
这一次的水雷与上一次不同,而是把水雷用系有重物的绳索相连,不让它们到处乱漂,等将敌军舰队诱入伏击圈后就让水鬼队割断绳索让水雷漂入航道,封死航道。
那些水雷普遍沉入水下三尺深,不留心看是很难发现的,一旦撞上了,多大的船都完了。但是火箭船非常轻,吃水非常浅,可以在水面上来去自如。
崇祯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宁海军主力战舰出现在巴达维亚港口十数公里外的海面上,郑芝龙硬着头皮,将数百艘子母舰放出去,准备给宁海军来一个火烧联营。
然而问题是,这一次郑芝龙失算了,宁海军在海面上组成了海上旋风阵,这个阵法,更像是骑兵骑射的一个变种,就是宁海军的六支打击分舰队,首尾相连,组成一个巨大的圆阵。在高速航的战舰,用侧舷炮对付密密麻麻的火船。
这样以来,这些郑氏火船就感觉头大如斗,他们在对付敌人战舰的时候,通常就是借助风向与敌舰的速度,撞中并且烧毁或者炸毁敌人的战舰。
可是在宁海军的旋风阵的打击下,他们面对的是一艘侧舷舰炮,十二门舰炮加上两千米的恐惧射程,由于火船太小,哪怕打成近失弹,也会损坏火船的操控性。
最关键的是,这个旋风阵可以随时躲避火船的攻击,而一旦进入了圆阵中央,这种火船就会被左舷舰炮的覆盖式打击。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打击下,操控火船的郑氏舰队水手发出凄厉的惨叫,都被打得不成人样了,失去控制的火船丧失了方向,原地打起转来,甚至相互碰撞,bào zhà开来,变成海面上艳丽的烟火。
郑氏舰队的杀手锏失效了。
郑芝龙和郑芝虎对此并没有感到意外,对于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而言,火船战术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或者说绝大多数的战术都不怎么管用,只能凭实力硬拼。郑芝龙没指望那些火船能取得战果,只要能吸引宁海军的火力,减少伤亡,让舰队成功突破那道由舰炮火力构成的炽热的死线就足够了。
很显然,那些不要命的火船做到了,为了对付它们,宁海军的火力被迫分散,浑圆阵虽然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单薄的浑圆阵,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突破口。随着郑氏火船的干扰下,宁海军原本无懈可击的火力网出现了漏洞。
郑芝龙所率领的主力舰队成功将距离拉近到了三百米,在进入三百米舷炮有效射程之后,他怒吼着下令开火。
上百艘郑氏主力战舰以顺时针转动,亮出左舷那密密麻麻的火炮。炮膛里,火药早已装好,装弹手用铁钳钳着一颗颗被炭火烧得通红的铅球放入炮筒,连点火都免了,铅球一滚进去,左舷立即跟火山喷发似的迸出一大片火幕,炮声震天,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