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国一家族的分配,自行选择迁移之国了。
这样按照一国族,一世家的分配方法,再加上陆渊给他们留的封国人口,每一个半郡之国,差不多也都有二三十万人了。
如此倒也能勉强支撑起一个小国体量。
“是,臣遵命。”
杜信听到指示,立刻领命离去。
而陆渊则是原地继续想着。
这次一口气分出去三个小国,虽然小国里面的人口少了点,但承诺最少是兑现了的。
有着这三个例子摆在眼前,那些正在观望中的临海世家,应当也能放下心来,安心投靠了。
而这些江东最大的抵抗势力被瓦解,剩下一些野心之辈,也就翻不起风浪来了。
临海广陵二郡的局势,自此差不多可以稳定住了。
“不过通海、郁林二郡,都是地广人稀之所,在那里迁徙户口百姓,左右不过几十万人,算不得麻烦。
但剩下的九真、南海二郡,户口加起来只有六百万,想把他们全部迁走,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迁徙户口,对于楚国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了。
以前还是长沙国的时候,北伐周国取胜,陆渊就从西川、汉中二郡迁了两百万人回国,移民工程持续一年多,安定移民又持续了数年有余。
后面讨伐西南,夺取了黔中西川二郡,又在国中各处迁移户口,整项工程又持续了几年。
这前后数次百万规模的移民下来,楚国之内对于移民的各种事项,可谓精熟无比了。
如今一口气迁走六百万人,虽然堪称浩大,但以楚国如今底蕴,却也并非做不到。
毕竟有着数个产粮地在手,马上还要到手临海广陵这两个富庶的地盘,国中每年多余的粮食数不计数,完全可以支撑得起这些消耗。
只是虽然支撑得起,但到底也是迁徙六百万人,这件事办下来,楚国近两年的财政基本也要围绕着此事进行,剩下就很难再办其它大事了。
“还有西凉那边,这几月为了支持黄欣的固守消耗战略,国中为此付出了数百万两银子以及五百万石粮食,后面开销还在继续扩大。
现在再加一个移民,财政都有些支持不住了。”陆渊有些头痛。
西北蕃人那边,有四五百万人等着楚国接济。
岭南那边,也有六百万人等着迁移。
这前后加起来,可就是上千万人的衣食。
而楚国的总人口,现在也不过两千八百七十万人罢了。哪怕算上很快就要到手的江东,也才三千六百万人。
这其中还要减去正在迁徙的岭南六百万人,这些人从迁徙岭北各郡,到最后安定下来,重新恢复生产,没个两三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
这两三年内,楚国就要用三千万人去养一千万人,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若非陆渊有着西川、江汉、洞庭、彭蠡四大产粮地,又马上能到手临海郡,这个同样以产量着称的富庶之地。
五大粮仓在手,否则还真不敢上马这个计划。
“支撑西北战事和岭南移民,基本就是这两三年楚国的最大国策了。
在此期间,楚国基本是没有余力,来做其它事情了。
而现在宁国被我用紫云道和封国之策瓦解,江北梁国原先在江南之地扶持一个钉子,用以牵制我楚国的计谋破产。
心中定然不可能甘心的。
说不定就会恼羞成怒,想亲自下场,和我战上一场。
这等关键时刻,绝不可因其,坏了未来百年大计。”
陆渊皱着眉头,神情不定。
迁徙岭南六百万人,把他们安置到汉中、襄阳、洞庭、豫章、临海、广陵等靠近中州的边郡,乃是为了日后北伐中州时,能更有效地调动钱粮人力。
也为日后向江北中州时,更轻松的迁移户口做准备。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计,是绝不容放弃的。
至于遏制西北的西凉国,则是为楚国扼杀一大敌,解决西北边患,好能够调集全国资源全力向北,图谋中州。
此事同样重大,也不可有失。
可梁国那边,一直紧盯着楚国,怎么可能不清楚让楚国顺利完成这两件事情,解决了所有隐患后,对自己威胁有多大?
所以最后梁国会来阻止此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不行,这两件国策,绝不能让梁国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