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动,根本就没有丝毫掩饰行踪的意思,直接大大方方摆出来,指明了要打楚国的庐阳、衡阳二府。
这里面的用意,自然是想要借此调动楚国兵力,以此减缓岭南战场劣势的缘故。
是的,经过半月时间发酵,哪怕远在数千里之外,关于岭南苏国灭亡的消息,几经周折,也已传到了宁国这边。
沉丘得知之后,大骂苏玄歌废物的同时,自然也敏锐地意识到,岭南战局迅速崩坏的恶劣局面。
没了苏国的牵制,楚军在岭南的两路兵马,自可毫无顾忌的合流,会师进攻剩下的宋、南海二国。
而以宋国、南海国的残余实力,自然不可能是合流之后,实力大涨的楚军对手。
因此,宁国若是不想看着楚国,慢慢各个击破,逐渐收取整个岭南的局面出现的话。
此时趁着楚军还未席卷岭南,先行牵制削弱楚军在岭南的实力,就已成了唯一出路。
宁国当然不想看到楚国占据整个岭南。
岭南三国五郡,地广两万里,人口有六七百万之多。
楚国若是得了这么一块肥沃地盘,不仅疆域将暴涨,瞬间两倍于宁国,人口也将直追而上,变得与宁国相当。
到时仅凭国力,楚国就将远远压过宁国,积累发展个二三十年,将楚国所据地盘的潜力全都开发出来,凭着雄厚国力碾压,宁国就败亡不远了。
只等牵扯到亡国之危的事情,沉丘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故而,他也只能忍痛放弃自己偷袭洞庭,击败楚国,反败为胜的希望。
通过大张旗鼓告诉楚国,自己要来偷袭洞庭的举动,逼迫楚国从岭南调回兵马,协防空虚的洞庭郡,用于减轻岭南战场上,宋国与南海国的压力。
只要能从岭南调回楚军一两位先天,数万、甚至十万兵马,那么联军在岭南的压力就将大减,可以继续维持如今和楚军抗衡的局面。
如此,楚国在岭南被牵制大量精力,自无法抽出更多力量,支援岭北洞庭战场。
宁国也能借此,继续和楚国对抗下去。
正是如此重要,所以岭南的两个盟友,那是宁国霸业重要的棋子,在失去了苏国之后,就更不能轻易放弃了。
因为这一放,放弃的可就是苏国的霸业,这当然不能丢弃。
当然,如此举动,也未尝没有沉丘见楚军在南海势如破竹,知晓自己偷袭洞庭郡的谋划,多半要落败。
楚军很可能已经抽掉了兵马和先天,回防洞庭。他想要偷袭楚国,基本已经不可能。
甚至继续执行原策,孤军深入的话,还有可能中了楚军设的埋伏圈套,导致损兵折将,进一步恶化宁军的不利局面。
此时摆明车架,或许会失去偷袭之机,但也能免去行险弄事,被楚国埋伏偷袭的危险。
对此,为了防止这种可能的出现,宁国已经撒出了无数探子,专门潜伏在岭南通往洞庭郡的各处要道上,专门盯着楚军的一举一动,烦的就是楚军设计埋伏自己。
“嘿嘿,或许那些宁人,还以为孤会因为洞庭的危局,从岭南抽调援军北上,放弃如今在岭南的大好局势。
可我已暗中培养出了楚维,令其前往庐阳,已使洞庭固若金汤。
宁人想要来犯,面对坚城强将,除了撞个头破血流之外,绝难得进寸步。
此战我楚国已是不败之地。
不过他们有一点,倒是猜的不错。
在这洞庭战场,我确实派了援兵,还抽调了强将。只是这援兵强将,来处却非岭南,而是汉中。”
陆渊想到沉丘那拙劣的谋划,不由冷笑两声,视线看向了西方。
此时此刻,来自汉中的援兵,应当已经驶入洞庭郡的长江水道,朝着洞庭湖而去了吧。
这是令人想要用洞庭安危,逼楚国放弃岭南的大好局面。
而他自己,同样也想以这个为诱饵,趁机吃下入侵洞庭的宁军,以迅速打破两国在洞庭的僵局,彻底击败那些宁人。
对于宁国这段时间的举动,皇城司传来的,不仅仅是宁军彭蠡大营的兵马,已经分成两路,打算分别袭击洞庭的庐阳衡阳二府。
更传回了宁国国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员扩军,打算再招五十万兵马,用以应对如今兵力不支的窘境。
甚至来自临海郡的一些朋友,还暗地里,传回了宁国高层更加详细的信息。
那就是白义安的死守计划,以及经过沉丘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