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地区。
而接到捷报之后,陆渊也在考虑一件事。
那就是该给李雄正式册封,让他建邦立国了。
毕竟如今李雄手中,正式控制了昆海东部、南部地区,实质掌握的地盘约有一千里方圆,人口也有三十万,兵马更是达到五万之众。
这等实力,虽然依然算不得强,但也足够建立一个小国家,成立政权了。
而且给李雄封邦建国,也是原先陆渊的许诺。
如今对方在前线攻城略地,直接为大楚顶起了对抗大长和国的第一线,可谓功劳显着,也确实要给出封赏,以酬其功了。
因此陆渊思虑过后,在十月一日派出使者,前往赤炎城前线,正式宣读诏书,册封李雄为昆海公,让其筹建昆海公国。
嗯,就是公国。
毕竟如今大楚也只是个王国,陆渊也只是楚王,总不可能册封对方为昆海王。
不然两边都是王,谁听谁的?
李雄想要称王,等什么时候陆渊称帝了再说。
现在,想也别想。
处理完对李雄的嘉奖,册封了大楚的第一个属国昆海国后,陆渊除了给赤炎城前线,又输送了一批粮草之后,就没过多关注那边的战事了。
便如先前的约定一样,泸水以西诸地,李雄自取之。
楚国不过多干预,只负责提供些许钱粮支持。
李雄的昆海国能打下多少领土,全凭对方本事,陆渊不会出太多力帮对方。
不然反正都要出兵,那打下的地盘,大楚还不如自己拿下,凭什么要出力白干活,便宜昆海国?
李雄也正是知晓这一点。
所以他在泸水西边的战场上折腾的时候,除了传信后方,跟陆渊索要钱粮武备之外,从未提过出兵支援之事。
征兵打仗,更是全靠自己。
尤其是有了地盘之后,甚至连粮秣供应,都少求了许多,转而开始从昆海国内自己解决。
这个用来缓冲屏障的附属国,算是越来越有用了,减轻了楚国相当大的压力。
当然。
某种方面上讲,也能说昆海国的独立性,越来越大了。
此事是好是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有一点,陆渊却可肯定。
那就是在大长和国没被消灭前,甚至说西南三大夷国没被消灭前,有着外部强大生存压力下,李雄的昆海国,基本是不可能背叛的。
不然外有三大夷国,内有强大的宗主楚国,内忧外患之下,昆海国只要敢反叛,那转瞬间就会迎来灭亡的结局。
有这些依仗在,陆渊也不担忧对方反叛。
而等这些外部强敌被消灭,楚国也早已强大,李雄就更不敢背叛了。
陆渊一点都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