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变法改革必流血。
重耳借先轸之手笼络兵权,打杀了一批人。
再借晋相狐偃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游说了一批人。
这才能成功推行‘屯田制’,也与晋国国运有莫大的关系,只是徐灵最奇怪的是为什么那晋相能想出‘屯田制’这种办法来。
难道是自己穿越后时间线紊乱?
这不应该啊,十二年来,所有时间线都稳稳当当的行走在原来的轨迹上,怎么说变就变?
难道……真是巧合……
徐灵想不通,只觉头涨,晋国这番变法成功,意味着他们的国力将成倍增长。
屯田制即便在后世的军事家眼里也是赞不绝口,尤其是在天下皆兵,各国常年征战的这种气氛之下,屯田制能很好的组织起强大的后勤和无数甲士上战场。
此刻天下皆在赞扬晋相狐偃之才,一些国家更是借此而争相效仿。
这变法的风气,还是从灵国传出去的,但很多诸侯都认为,按照灵国那种办法来改制,太过困难。
但按照晋国这种方法来改制,却是简单许多。
别的不说,灵国变法,采用灵公五法,刑法、吏治、军制、兵制、田制。
五管齐下。
而晋国变法,则是围绕‘屯田制’来进行改革。
而且还成功了。
天下世族胆战心惊,被自家诸侯意图纷纷变法的决心吓住。
当然,这东西也不能说变就能变的,有些国家,世族强权,有些国家,君主强权。
若君主强权,那还有机会变法成功。
但若是世族强权,那根本就是想都别想。
比如越国,以及如今的吴国。
碧螺阁遍布天下,漪罗乃当朝太傅,世族之首,依靠仲孙无、尚子巽、句荼这三人,虽说颇具才华和手腕,但要扳倒漪罗,难度太大。
……
而其实徐灵并不知晓。
狐偃能想出‘屯田制’,其灵感还是来源于灵国。
灵国田制非常特殊,贵族、庶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买,要么租。
买下来的田地,要纳税,发展到现在,左相改制过,很多细节都变了。
一个庶民家庭,家中有立下过功劳的,每次收割,只需缴纳四成粮食,留下六成。
比如,家里有在军中立过功有勋爵的儿子,亦或是正在学塾教书的儿子,亦或是商贾,做生意需要交大量税,但家里种地就会得到减免。
甚至是在工局学做匠人的,父母种地就都只需缴纳四成税。
反之则需要缴纳六成税。
这是左相和徐灵商讨后想到的办法,能鼓励国民立功,参军、学匠、读书、经商。
而一个贵族家庭就不一样了,不管族中有没有参军、学匠、读书、经商的族人,其族下所有田地需缴纳七成甚至八成的重税。
依照灵国脾性,十二年来年年如此。
当然,贵族的反抗和阳奉阴违也年年都在发生,要不然怎会有西伯党和勾氏作乱?
这还是徐灵见到的,密侦司处理不了的。
而光是密侦司自行处理掉的类似事件,每年就不下数百起。
从贵族们手里查抄得来的赃款和家产,国府记录里每年都在平稳增加。
这导致灵国境内贵族每年都在减少,这才给了伯氏组建西伯党的机会,将剩下的这些贵族拧成一股绳。
当然,也直接导致灵国贵族和国府关系非常恶劣。
但徐灵强权到了极点,手握重兵,谁又敢胡闹?
这十几年来,不是没有想要揭竿而起的贵族,可还没等他们屯满粮招满人,就被密侦司察觉,进而让徐灵灭掉。
十几年来,为什么全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反抗,正是因为徐灵从始至终,都是站在国民立场上的,国府受到庶民拥护,反对贵族,因而即便徐灵痛下杀手,残暴无道,除了贵族以外,也从没有人反对什么。
加上学塾的建立,很多士子出自寒门,正在逐渐蚕食那只有‘贵族掌握知识’的灵国。
贵族的话语权就更少了。
鲜有为了族中受到压迫而闹事的士子,再灵巧的嘴,也无法游说更多人和他一起反抗。
而租下来的田地,就不用纳税。
但每个月需缴纳田土租金,但种出来的粮食是自己留着用。
灵国拥有基因强大的农作物,产量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