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关于四组的风格,他只说了这一句,因为再说下去就是严格的专业学术讨论了。
四组的作品没有调式色彩,这是最让他新奇的,作品速度缓慢,但进行却是按照一种半音分级一层一层递进,横向中的半音变化具有相当的潜在逻辑。
他不知道孩子们在改创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乍一听像是套着92号作品的节奏瞎改,但是非常值得分析,他好奇这是哪个孩子的思路。
队长傅宇接过,环视一圈队友笑说:“我们的思路是没有思路。”
哈?
“我们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尝试了各种创作,发现怎么都行不通,最后干脆就一人弹一段,然后大家投票,车琳得到的票数最多,我们就用了车琳的想法。”
原来如此。
这下大家都听明白了,四组莫名其妙的改创原来是车琳的思路。
台下,王小虎转脸小声:“我觉得四组的作品挺好听的,你们觉得呢?”
台上,“如果没有车琳,恐怕我们最后什么都交不上来,我觉得她的想法特别好,她还给这首作品起了个很有趣的名字。”
顿时间,台下所有人的兴致都被调起。
宋康看向车琳:“车琳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小车主动从娄向楠手里接过麦,面对台下集火而来的目光,没有半点害羞的怯场,一笑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
“我的铁皮小火车。”
先定结尾?王小虎一下就找到了感觉,他们组最后就是卡在了结尾,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如果他们也在一开始定好结尾就好了。
随着刘子谦的讲述,马可等人的补充,现场所有师生都清晰地看到了二组的改创思路。
现在再看,二组能拿第一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两位李老师展示的过程中,五个小队的作品听下来,就属二组的作品听起来最完整,有头有尾。
这也是为什么老师们给二组打出了最高的成绩,一首作品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完整。
结合二组的作品听感,再听二组孩子们的阐述,第一当之无愧。
接着三组舒伯特小队上场,七个人让来让去,最后大家一致让新加入的刘丰瑞来开头。
小刘也不虚,接过麦先捧了一嘴宋康:“我们的改创就是围绕宋老师上午讲到的一个核心观点,他的好听。”
马可:听听这糟糕的开场。
王小虎:这家伙又来
但事实就是如此,三组的创作思路只围绕着四个字:如何好听。
大道至简,三组的孩子们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路径。
不过这里可有点故事,一开始三组的孩子们都非常没有信心,大概是昨天受到的打击太大。
小刘作为一个新队员,本没想当出头鸟,但是看大家这个状态可不行啊,于是就挑头献计,提议将车尔尼流行化如何。
如果弹古典曲目,一百个小刘加起来都打不过马昊,可小刘是谁,是忠实的流行钢琴爱好者。
小刘背过的流行曲目可比古典曲目多多了,所以他脑海里的流行和声走向和旋律也非常丰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
于是小刘直接看着92号作品的右手旋律来了一段即兴的编配,其实就是个简单的和声走向,节奏还弹得不准确,但这已经足够让三组成员竖起耳朵。
有点意思!军师眼睛让小刘按照92号作品的左手音型来一下。
这就有点为难人了,92号作品左手是十六分音符的音阶跑动加abab的音型,小刘直接按照自己思路的话,玩不了啊。
他玩不了,小胖子马昊可以啊。
小胖子马昊负责操作,刘丰瑞负责指点旋律走向,眼镜和另外一个女生负责记谱,剩下的孩子不停地提供各种当下大火的流行音乐,大家一起纷纷讨论。
就这么的,一首充满流行味道的车尔尼改创,就出来了。
从始至终将好听贯彻到底的三组,最终拿到了第二的成绩,也获得了宋康个人颁发的最佳旋律奖。
“哗————”
回到座位,马昊还没坐下,就嚷嚷着要把队长的位置让给刘丰瑞,刘丰瑞本不想那么高调,但是耐不住“民意”,你们人多,你们说了算。
嘿,小刘第一天入队,就成为了队长。
随后上台的是一组。
见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