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旬,大旬等等小城。
四百余万的辽民,让金江镇充满了生机。
这都是金江镇多年来的成果,在座的官员,都是参与其中,谁都充满了成就感。
唐清安笑着走了进来,精神饱满,喜悦的神情,传递到了每个人,大厅之中笑声欢悦。
外面守卫的侍卫们,也骄傲的挺起胸膛。
改制的结果,在场的官员,或多或少都已经清楚,现在只等将军颁布结果。
唐清安也没有多言。
以前金江镇管理民生,因为顾忌朝廷,遮遮掩掩的,名不正言不顺,极其的小家子气。
现在他不惧了,大方的昭示出来。
十一城为州府,知府分别为朱文,戴国伟,陈恒,郑国良,王昊,张达基,汪海龙,姚国普,钱英科,张吉甫,郑雒。
十一处府衙,十一名知府,将全面负责各地的民政。
这些官员,基本都是当初治理东岸一带民生的官员,从实践中走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可能不如内地官员具体事务的经验,但是有林如海详细的传授,或多或少补全了短板。
同时他们有他们的优势,其于微末,都是实打实走出来的人才,能担任事务。
十一名知府,将决定金江镇未来的民生,能否达到平辽侯府的要求和期望。 民政设立了,军备上也不能疏忽。
设立兵备司,主官方士珍,各地设立兵备道,负责百姓中青壮农闲时的训练,成为军队的辅助力量。
其实和国内并没有区别。
但是放在辽东,卫所制管理辽东,从前明到如今,数百年来,第一次迎来的大变动。
兵备司的责任重大,数百万辽民,让其中的青壮,学习军事战术,训练军事组织。
是保证金江军万一出现意外,金江镇仍能自保的最后军事屏障,以及补充金江军的根基。
然后就是巡道司,主官郑永廉,负责督查各地政令。
没有监督就容易流于虚设,这是节度府掌握各地形势,并且及时调整,以及促成各地完成节度府目标的保证。
居中调度的节度府,其中设立吏,户,工,刑四科。各科主官分别为顾道初,陶鏴,蔡文,邓章。
左支使冯胜之,右支使顾应时,判官李成贤,推官林如海。
军司左司马谢友成,右司马王宣,掌书徐辉。
军情司四大机密陈德言,贾鉴,陶杰,柳湘莲。
……
唐清安一一任命,各官员高兴的从将军手中,领取自己的任命书,谁都无法保持镇定。
包括林如海也是如此。
终于获得认可,成为了金江镇的官员,将要开始他新的天地中的奋斗。
他是明眼人,同时极能顺应形势改变自己。
作为一名勋贵,因为家势中落,所以奋发图强读书,从科举的独木桥杀出来,取得极高的名次,成为探花。
可见他的自律性。
然后又能站稳巡盐御史之职位多年,可见他的应变性。
他知道金江镇和国内不同,不允许出现国内的很多弊端。
所以哪怕他家资不菲,家中生活却不奢靡,也不俭朴,顺其自然,更令人心服。
唐清安望着眼前的官员们,金江镇的顶梁柱们,笑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以新收复的各地的田亩,足以养活金江镇,但是并不能满足军需,辽东之广,辽东之利,还有大量可以开垦的土地。
按照当年之策,明年年初开始分田。
但是并不是完全放手,官府手中,除去分田之后,还需要上百万亩的官田。
这些官田,则需要诸位接下来,继续大力开垦,新修水利,保持刻苦精神,不畏艰辛,发扬光大金江镇的传统本领。
诸位不会不知道金江镇的传统本领吧?”
唐清安看着满堂人才济济,意气风发的说道。
众人都笑了起来。
“咱们的传统本事,那就是屯田!”
有官员抢先答道。
众人兴奋。
金江镇从未立镇开始,就埋头屯田,多次认为到达了极限,都因为将军的鞭策,屡次突破上限。
因为将军的信心,影响了众人。
而唐清安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确定辽东,是必定能开垦出足够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