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锦州,就派来支援大凌河堡,不知道这条山道旁,还有条小路可以绕过而击。
蛮族围攻大凌河堡多时,对附近的地势早已探的一清二楚。
因此蛮族占了地势之利。
如果不是这条隐蔽的小道,王纯派兵依托狭窄山道阻击敌人,是正确的选择。
李胜虎败在大意。
准确的说缺乏和友军的沟通,李胜虎虽然略知地形,却因为两部的隔阂,导致不能互通有无。
而且又离开广宁右屯卫六七年,小凉山他又不是很熟,这条小路,不是蛮族的行动,他都已经忘记了。
如果两部能好好的攀谈一二,说不定他还能想起来。
总之。
两部出军太过匆忙。
从金州渡海坐船,又一路行军,然后再被派出支援大凌河堡,也败得不算冤枉。
如果是派的锦州军,对地势熟悉,其余不谈,此大错是绝对不会犯的。
数千人聚到一起是一大团,分散奔跑则漫山遍野。
李胜虎见到王纯部已溃,毫不犹豫的选择调头撤军,往锦州方向回撤。
王纯还指挥着亲卫,想要能稳固军士,心里盼着李胜虎来救,见到李胜虎毫不犹豫的抛下了友军。
恨得他破口大骂。
金江军竟然跑了。
剩余还在坚持的一二周军,一息之间全线崩溃。
王纯见大势已去,选择了带身边的亲卫们打马而逃。
他可不想被蛮族俘虏。
阿克敦如何会放过这等机会。
周兵交战之际大溃,士气全无,人皆奔命,只派了一部追击,不让对方重新聚集。
在他看来。
哪怕放过了周军溃兵,也不能放过金江军。
吃掉这一部金江军,哪怕放过数倍的周军都是合算的买卖,更何况如今的形势。
亲自带军赶来追击。
李胜虎见状,临危不乱,一边指挥部队阻击,一边指挥余部继续回撤。
这就是队长的重要了。
如此危局。
金江军仍然没有大乱,不是靠的李胜虎的才能,更不是靠的他的威望。
这种形势下,前线的军士哪里还能听得到他的话,无非是金江军的队长们。
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经验,做出了有利的选择。
当然。
李胜虎转向的快。
原来阻击的几百蛮兵反应不及,见对方阵势未乱,也不敢深追,直到主将赶来。
阿克敦虽然尽全力追击李胜虎部,可是李胜虎抢先一步,又有处处断后之兵。
到底还是被李胜虎跑了。
不过也不算失败。
周军三千人,死伤俘虏大半,李胜虎部,虽然见机不对跑得快,可是一路逃往,加上断后之兵。
损失至少五六百人。
李胜虎即恨王纯部不堪用,溃败太快,又恨魏毅轻派他们,不给他们喘口气的机会。
同时也满心的羞愧。
逃往的途中。
不少的队长为了掩护大军,选择带队留下,迎向蛮族,发动了自杀式的反击。
想到此景,李胜虎满脸通红。
出海以来,跟着将军他从未打过败仗,这是他第一回败仗,羞愧他不怕。
可是他心痛。
彻底不再信任锦州军,周军,他不在乎辽东经略会如何责罚自己,一退两三百里,竟然直接退到了宁远。
阿克敦打了大胜仗,更是打败了金江军。
皇台吉亲自夸耀。
此战功立马下发全军各部。
出战以来,扫平东海堡,攻破广宁右屯卫,如今又打败周军,更甚至打败了金江军。
蛮族全军军心旺盛。
阿克敦看了眼正满脸兴奋的大汗,意犹未尽的向众人讽刺金江军,于是忍住了心里的忧虑。
他虽然打败了金江军。
可是金江军的强悍,已经不弱于他们了。
追击的路上。
那些死战不降,甚至主动冲锋,为大军赢得时间的小队,让阿克敦彷佛看到了年轻的时候。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立国。
跟着老汗征战四处,虽然他们当时还很弱小,可是人人一心奋勇不惧死。
随着老汗的去世,军中老一辈的兵将,也逐渐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