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之后,很快就会有其他靺鞨人部落占据他们的地盘。
如果说契丹诸部在当下是可以被完全消灭的,那么靺鞨诸部就完全不同。
当你以为山林中的野人部落被杀光了,驱赶走了,可隔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又有野人冒了出来,就像田地里的杂草,除之不尽,烧之又生。
…………
这次徐世绩派人出来寻找的都库部,就是属于粟末靺鞨的一个小部落,他们游荡在粟末水上游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了。
高句丽人对此非常警惕,因为这里曾经也是扶余人的蛰伏之地,粟末靺鞨被赶走之前,同样声称这里是粟末靺鞨的游牧之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都库部是高句丽高氏王朝后期从北边迁移过来的,人数虽然不多,可却象征着粟末靺鞨很可能卷土重来。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粟末靺鞨的部落随后就陆续出现在了太白山的山林当中,和白水部厮杀争夺,几年之后才安静下来,没有更多的粟末靺鞨部落南迁了,可能是他们和白水部达成了约定。
在高句丽败亡的今天,高句丽人也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有所变化,所以这趟行程对于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是一段恐惧和希望并存的旅程。
游牧部落的过冬地点离不开水源,靺鞨人自然不会像真腊人一样,很早就形成了打井的习惯。
不然也不会有逐水草而居这句话。
沿河而行,就有很大几率能找到游牧的靺鞨部落,麻烦的地方在于,这条大河有不少的支流。
…………
窦旬并不缺乏耐心,可时间确实有限,大将军给了他两个月的时间,无论有没有结果五月必须返回。
因为那个时候大军很可能已经过江,靺鞨诸部的动向关乎大军行止,却也没那么重要,就像之前徐世绩和李年交谈时说的那样,这不是短期之功。
窦固的祖父是前隋陈国懿公窦荣定,父亲是伪唐晋阳长史窦静,殁于当年皇帝南下时的雁门之战。
当时消息传回家中,窦固作为家中长子还在少年,只能勉强出来支撑门户。
伯父窦衍不是什么良善之人,想接窦固到自己家中抚养,窦固心知肚明,这也许是伯父看上了侄儿家中的资财和爵位了。
于是窦固带着两个幼弟,还有母亲姨娘一大家子投奔了弘农杨氏,那是窦氏的姻亲之家,窦固的祖母就出身杨氏。
那会杨广失国,弘农杨氏的日子也不好过,可总比伯父的嘴脸要强上许多。
至于叔父窦诞……那在窦固兄弟几个眼中,和仇人差不多。
窦静之所以身死,是在兵败之时和齐王李元吉换了衣物,代齐王而死,据说这个主意就是窦诞出的。
而在窦静于晋阳任职期间,叔父窦诞也在李元吉身边,兄弟两人多有不和不说,关键时候窦诞弃兄而去,随李元吉逃回了长安。
由此愈得李氏欢心,屡任要职,还娶了李氏的女儿为妻,窦固深恨之。
大家族就是这个样子,光鲜的外表之下,藏着无数的龃龉,兄弟不和,父子成仇的事屡见不鲜。
窦固从军之后,经过了夺潼关之战,平定河南的战事,后来一直在左武候卫府效力,又经表舅刑部尚书杨恭仁暗中推举,年纪轻轻便官至左武候卫卫府司马参军。
本来杨恭仁是想让他立下些军功,转头去户部任职的,因为户部侍郎武士彟是杨氏的女婿,窦固要管他叫上一声表姑父的。
在六部任职也好照顾,左右腾挪上几年,三十多岁一个四品官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至于能不能晋三品,那就不单单是家世和能力的问题了,还要有机缘才成。
但杨恭仁很是笃定,窦固在弘农杨氏门中长成,将来一定出息……只要能冒头,入了皇帝的眼,一个三品官又算得了什么?
也就是他自己年纪大了,不然说什么也要巴望一下三省的宰相之位,嗯,他们杨氏生发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窦固不知道这些,可他的名字没叫错,人有些固执,不愿听从表舅的安排,留在了左武候卫府,准备仿效祖父用军功换个大将军回家。
当然了,他之所以不愿去户部,还是因为那会叔父窦诞任职户部侍郎,他可不愿意去看那位叔父的脸色行事。
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他那叔父娶了李渊的女儿,怎么就能在大唐立国之后,还能平步青云,把官越做越大的?皇帝瞎了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