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山地艰险偏远,正是缓不应急……何况其人所携兵马过少,则无用;过多,则彼等大军途径内地……又不得不防。”
荀攸从几个方面分析曹操不适合调去西北的原因,并不仅是为了回护曹操,其中不乏也有真心实意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着想。皇帝轻轻颔首,对此深以为然,可他心里仅仅是想要调离曹操,而不是真盼着曹操能在雍凉起到什么作用。
“雍凉战事,远非一朝一夕即可克成大功,羌患平息过后,还有西域、朔方。”皇帝随手拿起桌案上的几封奏疏,翻开来看,正好是王斌请罪的奏疏、再翻一本,却又是董承毛遂自荐,想代替皇甫嵩领兵平乱的奏疏。他想到围在自己身边的外戚尽皆良莠不齐,日后改革尚缺一个中坚力量,此时试探曹操,如何不是要看曹操能否做出正确的决断?
皇帝一边说着,一边又将那几份奏疏放下:“天下之大,不能局限于一处。如今河北兵马云集,袁熙指日可灭,袁绍退守渤海一隅顽抗。曹操只需留下于禁、李典等将兵守平原,助南北军合力进讨,难道还打不下一个南皮城?”
他看了一眼为此事犹豫不已的荀攸,忽然想起在邺城遇难、身受重伤的荀谌,不由得松口道:“荀君所虑不是没有道理,且让曹操自己取舍吧,他是知兵之人,我等他的谈兵之策。”
说是参考曹操的看法,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曹操又能有什么看法?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去蹚雍凉这趟浑水,安安分分的为皇帝打前阵,攻打南皮,克复河北,然后立下大功。可是他打赢青徐战场、俘获袁谭在前,又接着来河北分一杯羹,别说风头过大,就说是南北军也不会坐视他分走最后的大功。
跟这个比起来,曹操远赴雍凉与张济这些凉州将领争功也不算什么了。于是曹操很果断的亲笔写就一封奏疏,自陈平生之志是“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表示自己身为汉臣,理应听从朝廷一切调遣,天子但凡有令,自当无所不从,本不应特意下诏劳问意见。
皇帝收到他这一封《自明本志疏》,很是高兴,同时也明白了曹操在奏疏中暗藏的意思,当即诏拜曹操为征西将军、封成乡侯、督并州军事,率曹氏、夏侯氏等宗族子弟西入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