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前人接二连三蒙受重大损失,上面对他的工作失利也会有更大容量,也就是要求、期望值降了,像个把谍报小组损失,估计也就是稍严重点的失利,无需为此承担多重责任。·鸿_特!小^税-王^ !已.发*布!醉`薪-章.节_
想清楚了这些,岩佐也不再颓着,立即开始下达各种命令,肯定不是违背上级要求,而是通知联络在敌区域潜伏的谍报组,暂时蛰伏或近期减少活动。
接到任命来沪后,他便动过专注情报工作的想法,但可惜,在历史包袱和上级干预下,当然,他自己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其实也有心想做些成绩,不过现在,他准备重拾当时的想法,而且现在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林队,处里来了通报,郑队那边的行动已基本结束,这些是行动大致情况……”回到前指,杜明胜赶紧将一份尚封好的文件交给林默。
林默查看了下档案袋,完好无损,无任何问题,林默这才小心将其开启,里面是十来页纸,记录着郑君山那边的行动概况。
看了一下,抓捕工作布置的尚算可以,不过,目标多是刚调派执行任务的,警惕性、防备心挺高,乃至战斗力都不弱,所以抓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抓捕中,爆发数次激烈交火,敌人倒是没被放跑,没抓住也将人击毙了,只不过自身也有伤亡,郑君山带去的弟兄伤了一位,处里支援的人牺牲一位,损伤较多的,是当地驻军与警察。
处里的人,基本都经历过相关训练,训练主要针对的,就是各种小规模、近距离冲突场景,哪怕战斗力不强的队员,也清楚该如何应对,这能很好避免伤亡出现。
所以在伤亡之后,还附着行动一三组,希望回来后,能接受更系统全面的专门训练,估计几波人的表现,差距应该很大。
事实也如此,二组派去队员虽比较,但多数都在一线,结果只有伤受伤,而另外两组弟兄,与二组相比,应对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带来不少伤亡,除一人牺牲,还有数人重伤,其中包括一名军官。
至于当地士兵跟警员,不同地方有不同表现,很明确一点,就是积极主动配合,能好好执行所下达命令的,伤亡明显低很多。
其次,配发新警枪,也就是左轮跟霰弹枪的警察,应对起突发情况也更得心应手,降低了伤亡。
士兵与警员,同样与在南京这边的行动一样,负责外围的封锁管控,只需应对少量可能逃脱出来的敌人。
伤亡差异的一大原因,是警察及士兵的训练不足,后者略好,但他们应对近距离交火的能力很差,不仅是训练问题,也是装备问题。
而装备的新警械,恰好弥补警察训练不足的问题,左轮,是可无故障打完枪里子弹,哪怕缺乏保养维护,卡壳臭弹这些也不影响继续射击。
虽然左轮弹容少、上弹慢,但面对面对零散敌人也差不多了,更何况他们又不是一个人,至于霰弹枪,一打打一片,对于准头不好的人更是实用。
而首轮抓捕结束,也如林默这边,速审速查,顺藤摸瓜,将残敌或有其他牵扯出的线头线索,迅速进行调查抓捕。
第二阶段的行动收获不错,倒不是说抓的人嘴软,相比林默这边的案犯,那边可算铁嘴了,不过也有嘴软的。
主要是那边的日谍,行事作风不似南京这边的那般缜密,对外做的不错,但对内的分割隔离工作并不是很严,谍组内的组员,往往知晓谍组很多讯息。
这就导致,只要能把一个组员的嘴撬开,往往便能获得整组人的讯息,甚至其他日谍小组情报,让他们可以迅速扩大战果。
像三组一名队长,突破一名日谍口供后,获悉其小组乃是在当地负责对一些人进行策反工作的,而他知晓近半数被策反人。
密捕被策反者并审讯,又掌握了负责与他们联络对接的日谍,数组负责不同任务的日谍进入他们的视野。
简单调查后,便开始进行抓捕审讯,其中两组日谍被连锅端起,一组反应迅速,抓了应该有半数人员,余下日谍察觉问题,提前跑没影了。
还有一组一个没逮到,后续确认情况,其与从南京过去的日谍有牵扯,但没能突破相关案犯,这些人应该是提前收到消息撤了。
当然了,这些人已确认所用身份,长相,也由画像师绘出,哪怕后续追查不到,也肯定会被通缉,肯定要从当地撤离。
而且,其长相乃至指纹、血型这些生物特征被情报处掌握,将来再执行其他潜伏任务,风险可是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