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高尔察克
伊万喝了口咖啡便看向李察等待着他的解释。
别林斯基和列夫希则是一脸的好奇看向李察,没想到自己这一圈子人中间竟然已经有能够和海军大臣搭上关系的。
众人的眼神盯得李察有些浑身发毛,于是赶忙解释道:
“确实,正如伊万所言,我在不久之前确实和海军大臣有过一次还算融洽的谈话,只不过那是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而以尼古拉殿下的名义,做出的暂时还无法实现的许诺罢了。”
“想要真正和他成为朋友还是得摸清他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伊万阁下出手调查一下。”
伊万现在是尼古拉的秘书,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海军那边有很多军官也是十分支持尼古拉的,从他们那里套取一些高尔察克的信息应该不难。
“非常荣幸能为我们的团体做出贡献。”说着,伊万放下杯子微微颔首。
在这个小型团体之中,根据李察定下来的规矩,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也没有什么所谓的领袖,只要你有能力,就要尽可能地为这个团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例如伊万负责各式各样地信息,别林斯基负责联系各级陆军军官,而列夫希则负责在参谋部盯着整个俄国的军事动向。
一度,李察甚至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团体之中最像拖油瓶的人,因为不管怎么说,自己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职务。
虽然一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国执行任务,但钦差大臣说到底就是个临时的职务,等到你完成任务归来就没有人会把你当作钦差大臣来对待。
对于高尔察克,李察还是有所了解的,毕竟在现代看过相关电影和历史资料的人,总不会对这个“英雄”感到陌生。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俄罗斯帝国海军上将。生于圣彼得堡世袭贵族家庭。189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海军学校,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口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波罗的海舰队水雷总队队长,1916年任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晋升海军上将。
在海上,高尔察克总感到比在陆地上来得更为自信。这对于一位山地里的塞尔维亚人的后裔来说,是颇为奇怪的事。
他的先祖接受了伊斯兰教,取土耳其语的“高尔察克”为自己的新姓氏。他的曾曾祖父称为伊利阿斯·高尔察克-帕夏,为奥斯曼帝国大臣(维齐尔),曾在第四次俄土战争勇敢地对俄罗斯人作战,但1739年在摩尔多瓦的霍津围城战中成为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卡缅斯基的俘虏,和两个儿子同被押解至彼得堡,听凭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亲自发落。
从此一直被监禁到两国签署停战协议。获释后他和儿子们要求返回土耳其,此时听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准备以“叛国罪”杀他们爷仨,于是改变主意滞留波兰。伊利阿斯帕夏在波兰继续当官,1743年逝世。其子穆罕默德-别伊离开波兰,宣誓效忠俄罗斯。
穆罕默德-别伊皈依东正教,在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的朝廷任职。其子卢基扬是家族第一个取俄罗斯名字的人,曾在南布格一带的哥萨克军中当兵,并在与土耳其的另一场战争中立功。亚历山大一世皇帝赐他贵族头衔,并封赏赫尔松省土地。
卢基扬·高尔察克三个儿子之一的伊万,一辈子做文官,乃高尔察克上将祖父。伊万的三个儿子:瓦西里(高尔察克上将父亲)、彼得和亚历山大都选择投身海军。
上将之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高尔察克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荣获乔治十字勋章,还曾受伤被法国人俘虏。战后,海军军官瓦西里从矿业学校毕业,逐渐成长为当时军工制造业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少将军衔退役。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
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
19岁那年,高尔察克以第二名的成绩从海军学校毕业。他原本可以获得第一名的,但他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同班的菲利波夫同学比他更优秀,理应荣获这个桂冠。他从不沽名钓誉。他一生中曾做出过许多这种骑士般的举动,尽管有时不免遭到同事的揶揄和讥讽。他也从不敛财谋私。
那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